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中华文化与中国新形象

http://www.CRNTT.com   2019-02-24 00:03:35  


 
  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教授在题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两岸社会文化交流——从物化世界到人化世界”的论文中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之间最大的公约数,是最大的“民意”,几乎没有哪个人、哪种势力敢于否认和质疑和平发展;换个角度说,谁要否认和质疑和平发展,谁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被归入两岸关系发展历史潮流的“异类”。同样,中华文化是两岸认同的最大纽带,无论两岸关系多么紧张对立,谈起中华文化两岸同胞还是有很多共同语言,显然它是情感联结和心灵契合的源头,也是两岸关系能够走近、走稳、走好的原发动力和基本依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扎扎实实的两岸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既然是两岸最大的“民意”,和平发展需要以更深入的社会交流来夯实、维护和扩展,也需要两岸同胞以达成心灵契合、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来促进和提升。

  国务院台办原副主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王在希在大会演讲中提出,中华文化犹如一束无比坚韧的纽带,把亿万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牢牢地连接在一起,永不分离。如果说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脊梁,那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到21世纪,依然是一个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大国。他指出,长久以来,台湾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关键也是中华文化所起到的纽带作用。台湾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又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王在希认为,民进党蔡英文上台以后,为了疏远大陆,摆脱中华文化对台湾的影响,千方百计地推动“去中国化”,搞“文化台独”,目的就是想消除中华文化在台湾的影响。但中华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台湾的土地,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蔡英文当局的图谋显然是徒劳的。

  中华文化总会原秘书长、台湾著名作家杨渡以“渡海传灯人”为题,讲述了1949年随国民党撤退台湾的一些知识分子,如南怀瑾、江兆申、殷海光、杨念慈、俞大纲、周德伟等人,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的动人故事。这些老师都是历经抗战、内战的烽火,流离半生,渡海来台,在杏坛上觅得一方净土,就那样安静地生活下来,为台湾,为文化传下灯火。杨渡表示,中国有很好的教育文化。无论时代怎样变动,战乱怎样剧烈,很多知识分子只要看到教席和孩子求知的眼睛,就会选择留下来把文化传承下去。台湾从之前的“花果飘零”变成现在重回中华文化甚至可以有所创新的局面,要感念1949年渡海传灯人世代,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了今日的文化创新。

  浙江海洋大学黄建钢教授提出,中国国家的统一问题是一个时代问题。面对新时代的新问题,一定要用新思维去思考和解决,只有新思维才能挖掘出和利用好新资源。对解决新问题,一定要利用和依靠新资源。同时,新资源的被发现和利用,也是新思维的重要体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海洋思维,就是一种新发现。从两岸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发现海洋关系,也是一种新发现。没有水的两岸统一,至多只能达到一个“融合”的程度。“融合”状态即使契“合”得最无隙可击也可分清楚彼此。要想真正达到一种混为一体的状态,一定是一种在“合”的基础上再加“水”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所以,也只有在台海两岸是一种“水合”的过程和状态——利用海洋思维和海洋文化进行统一、合一和融一的工作,台海两岸的关系才能达到一种“融洽”的程度。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