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污染高发环保告急 不能无限推迟绿色GDP
1、仓促出台后果更恶劣 绿色GDP搁浅幷非全坏
“绿色GDP”是考核经济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关系的直接指标,对于约束地方政府“为了GDP不惜牺牲环境”的错误政绩观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因此“绿色GDP报告”搁浅的消息一经证实,网上便已经是骂声一片,但“绿色GDP”的暂时搁浅却不一定完全是坏事,至少,一个报告因无法客观准确描述现实而被迫搁浅,总比一个被GDP政绩利益扭曲了的虚假报告堂而皇之地出炉糊弄老百姓要好。我们被各种掺杂了水分的数据、报告糊弄的经历还少吗?(江苏《现代快报》)
的确,在“绿色GDP”报告暂时搁浅背后,我们看到了地方政府GDP政绩利益的巨大惯性,也看到了环保总局独木难支的无奈,但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各方利益围绕“绿色GDP”报告展开的博弈,幷且,这种博弈是公开透明的,是能够让普通老百姓清清楚楚看到的。不错,“绿色GDP”报告暂时搁浅了,这令人遗憾不已,但我们至少知道了是怎样的利益纠葛阻止了这个百姓寄予厚望的报告出炉。难道,这不比我们被迫接受一个为地方政府GDP政绩涂脂抹粉的“绿色GDP”报告要好吗?“绿色GDP”在让我们感叹环保在政绩前无力的同时,何尝没让我们看到环保总局的清醒和坚持?(北京人民网)
2、灾难性污染频频发生 不能无限推迟绿色GDP
盲目崇拜DGP,忽视绿色DGP,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几乎是灾难性的,据世界银行与国家环保总局研究表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严重污染问题,每年因空气及水质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620亿人民币。严重空气污染导致每年35万至40万人早亡,连同室内空气污染及水污染问题,估计每年有75万人因污染而早亡。还有六万多人因水质较差患上严重的腹泻、胃癌、肝癌和膀胱癌,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今年以来就发生了无锡蓝藻事故,太湖、巢湖以及云南省的滇池等都发生了严重的水质污染,7月3日江苏省沭阳县地面水厂取水口遭受新沂河上游不明污染源污染,城区供水系统被迫关闭,城区20万人断水。就在同一日,环保总局也对环境污染使出了“最后一招”——宣布自即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13个地区实行“流域限批”;对包括6家污水处理厂在内的38家重污染企业实“挂牌督办”。这些环境灾害无一不是盲目和片面追求DGP造成的。(北京人民网)
目前的环境污染状况已经不能再容国人有丝毫的懈怠。由于治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以至于上半年环保总局不得不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实施了流域限批。但结果如何,连潘岳副局长本人都不持乐观态度。当务之急是应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这恐怕也是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局共同启动“绿色GDP”项目的初衷之一。为此,2006年9月,两局联合公布了“2004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后,曾踌躇满志表示,正在研究的2005年数据会很快向公众发布。然而,言犹在耳,职能部门却来了个360度的大转弯,来了个自我否定,无限期推迟。真不知道当初的勇气哪里去了,高昂士气又哪里去了?在笔者看来,除了无国际标准这个理由,只怕另有苦衷吧。(河北《燕赵都市报》)
推行绿色GDP无论是从世界潮流,还是从国内形势看,都已刻不容缓。因此,在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公利面前,环保部门也好,统计部门也好,都应该放弃部门权益的私利,从大局出发,不要将绿色GDP核算报告“无限期推迟”。(广州《信息时报》)
3、大陆绿色发展莫搁置 绿色GDP需要新突破口
如今,面对“绿色GDP”无限期推迟的结局,那些是是非非、虚虚实实、莫衷一是的争议目前似乎可以暂时抛开。“后绿色GDP”时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障、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如何转变、亿万民众的切身与长远利益如何保障,显然是更迫切,更亟待解决的议题。(美国《侨报》)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与搁置绿色GDP的消息同时,中共智囊机构之一——中共中央党校所办刊物《学习时报》最近发表一篇谈瑞典环境保护的文章。文中说,北欧国家瑞典在环保方面的成绩世界瞩目,但20世纪50年代,瑞典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很严重。该文特别提到,瑞典以前采用绿色GDP核算,但在实践中,他们发现绿色GDP很难精确计量环境损失,因此他们改用综合指标测量法。为实现其目标,该国政府形成一套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的管理体制。议会负责环保法律的制定,环保部负责实施,其他机构参与环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此文的出现或许仅是巧合,但也折射出学界等已开始反思绿色GDP幷探索新的突破口与解决之道。
近年来,尽管不少官员们为了政绩还在追逐着GDP的数据,但中国的老百姓已渐渐走出了“GDP崇拜”,懂得GDP不是目的,而是方式。绿色GDP也是如此,它不是目的,而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一种途径。因此,如何避免一套指标体系的存废被误解为对科学发展方向的怀疑与迷失,如何在调整一种方式的同时,尽快吸取经验教训幷脚踏实地建立起真正切合国情的科学发展配套体系,促使中国走上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才是目前真正的关键所在。(香港中评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