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抄袭垄断横行无忌 暴露互联网痼疾
1、缺乏创新机制 腾讯奇虎之争深层根源
腾讯企图挟持用户利益来威逼竞争对手,强悍的“封杀令”对于用户而言无异于一种暴力,硬是把一场本可诉诸司法的“君子之战”,演变为一场戕害消费者利益的“不义之战”。此事件在行业内引发轩然大波。“此前互联网业的许多争斗都是暗中进行的,此次腾讯和360的大战却闹到了台面上,令竞争透明化了,这可能是一件好事。”法律专家、技术专家、行业人士纷纷发表观点,掀起了一场互联网伦理道德的大讨论。(《上海商报》)
这场互联网战争的由来和实质在于,以即时通讯起家的腾讯做到了行业老大后,近年来推出了不少新产品,这只帝企鹅变得越来越肥胖臃肿了;而要命的是,以腾讯所拥有的用户基数,无论它做什么产品,都将对同类产品构成强大威胁。
例如,腾讯推出的QQ电脑管家、QQ软件管理以及TT浏览器等软件产品,便与360主营产品构成了直接竞争关系。对于腾讯来说,这些产品至少目前并非盈利板块,而更多是为了提高用户忠诚度、开拓新兴市场或者藉以打压新生IT公司。但对360来说,相关产品却是它发展和盈利的基石,这自然让它无法坐视不顾。或许正因如此,360才会针对腾讯核心产品QQ推出隐私保护器和扣扣保镖,借此反戈一击。腾讯目前推出二选一方案,其实也是想化守为攻,通过让用户卸载360主营产品来逼使360就范,退出战场。(北京《中华工商时报》)
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腾讯还是360其实都缺乏创新的产品与机制。试想,假如360安全卫士等产品具有原创性,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畴,恐怕没那么容易被人抄袭、复制。退一步说,即便产品的核心技术被抄袭模仿,它仍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切身利益。同样的,腾讯公司的产品开发,从QQ、空间到电脑管家等等,走的都是模仿和本土化操作的道路(除让QQ用户付费购买贵宾服务可能有所“创新”)。这是腾讯的制胜之道,也是影响它成长为一家最赚钱而又最具创新能力企业的致命弱点。腾讯足够庞大没错,但它从来不是一家具有非凡创新能力的IT企业。这可能也决定了腾讯对新兴IT企业天然抱有警惕、敌视的态度,从而不能不千方百计地将对手掐死在摇篮之中。(《上海商报》)
2、行业恶性竞争 网络公司无所不用其极
当下中国互联网,无论是发展的理念,还是技术都面临着很大瓶颈,紧紧地压缩着各家公司的盈利空间。此时,最为便利的方式,自然是“吃着自己碗里的、盯着别人锅里的”。因此,无论是360想以“即时通讯为目标”,还是腾讯想要推广“QQ医生、QQ管家”,本质上而言,都是想要抢占他人的“市场份额”。并且,这样的一种对“市场份额”的理解,牢牢地占据了两家公司发展战略的核心。只是,他们的这种战略,都不是以真正的创新为动力,不是以对互联网“盈利新空间”的开拓。
在这种对“挟客户以自重”的利益摩擦中,自然令腾讯“怒气冲冲,面临12年来最惨烈的战争”,也会令“360不得不反抗”。为了“捍卫”自身利益,两者不惜“互泼脏水、互揭伤疤”,不惜“道德抹黑、攻击对方”,甚至不惜“置广大网络用户而不顾”。网民或许要说,这些公司嘴上说着“为客户着想”,心里想的却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急”。而这些“眼中盯着别人客户,心中想著作战策略”的网络公司,或许正是当下网络公司的真实写照。(浙江《钱江晚报》)
相关数据显示,未来几年内,国内杀毒软件和网络安全软件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100亿元到150亿元。如此诱人的领域,自然成为商家必争之地。于2006年7月推出主打互联网安全的“360安全卫士”软件,不到一年即成为国内最大的安全软件。据官方数据,其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亿,覆盖了75%以上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成为国内第二大桌面客户端软件。以该客户端为基础,360延伸出免费杀毒软件、浏览器等产品,都获得了不俗的成功。(北京《互联网周刊》)
不难看出这场纷争的背后,实则是新兴互联网行业利益厮杀和恶性竞争的结果。创新不足、法律精神缺失、不尊重用户,这是当前国内IT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背景下,IT公司陷入低水平的、毫无素质的恶性竞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事实上,腾讯不是自己在作出艰难的决定,360也不一定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但这确实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危险时刻。一个缺乏创新和法律保护机制的行业,注定没有未来。(《上海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