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温总政府工作报告 关注民生情怀愈益浓烈
1、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四十三次掌声尽显民心所向
在中共十七大在思想观念先行一步后,“两会”又将在最近两周确定具体行动。改革行动总的指向,就是“民安”。在未来五年,只有实现“民安”,中国的发展才有稳定的基础,改革蓝图才有实现的可能。甚至,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也必须要经受“民安”的考验,即达成社会与人心的稳定。(美国《侨报》)
3月5日上午,面对近三千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总理温家宝用了两个半小时,总结过去五年,展望未来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政府民生报告,40页的报告中,总结过去5年,关于民生,温家宝用了4页的篇幅,说教育卫生,谈社会保障,话文化体育,数收入消费,言社会管理;展望2008年主要任务,温家宝更用5页篇幅,谈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篇幅之长,位列今天温家宝所言今年要抓好的9项工作之最。(北京中新网)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归纳政府工作报告字里行间的这些惠民政策,一个新的“民生清单”跃然眼前,让人心驰神往。报告2.4万多字、40页,43次掌声,有代表称,“平均每一页就有一次掌声,每600字就有一次鼓掌。这是一份关心民生、体现民意的报告,掌声代表了民心”。(河南大河网)
政府工作报告还改变了中国过去经济发展追求增长速度的特点,重视民生问题的姿态表明了中国政府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方针。同时,报告显示出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和环保的理念。政策制定的基本路线将按照中共十七大确立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日本《产经新闻》)
2、五次政府工作报告 勾勒出民生政策推进路线图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这已是他第五次作政府工作报告。从这五次政府工作报告,可以清晰地看出民生政策推进的路线图,也展现出人民生活的美好前景。(北京中国经济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试点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至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进入真正的免费时代。免费义务教育从2005年启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免除国家重点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幷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2006年,这一政策推进到西部农村和部分中部农村地区。2007年在全国农村实施。(浙江在线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过几年的试点,今年将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同时要提高补助标准。2006年,试点范围占全国50.7%的县,2007年扩大到86%的县,参合农民也从4.1亿人,增加到7.3亿人,合作医疗的推进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河南中原新闻网)
无论是身在城市,还是农村,困难群众如今都能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重点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6年,1509万农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00多万农村居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四川新闻网)
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是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对比2007年与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一些不同化。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强调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任务。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多地着眼于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同时体现了各得其所的内涵,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供应,着眼于解决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高收入家庭住房主要通过市场解决。(北京中国网)
3、清醒面对挑战机遇 从国富到民安已成施政目标
两会召开之际,英国《独立报》发表了《2008:新超级强国的诞生之年》的报道,韩国《中央日报》也刊载了《中国崛起是2008年的话题》的文章……有报道称“以2008年为起点,地球村将以中国为中心运动”。但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4个独立段落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以如此大的篇幅谈不足、讲困难,在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少见的。观察家说,这样的声音,在世界对中国发展的一片叫好声中显得清醒。(北京新华网)
遏制通胀,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墨最多的话题,粮食问题,成为治理通胀的主要抓手。此次中国两会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焦点是:能否提出具体政策,化解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矛盾。特别是自去年秋季以来,物价出现明显上涨。今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了7.1%,这是11年来未见的最高涨幅。(日本《产经新闻》)
未来5年,幷不是只有乐观的预测和可人的消息,仅就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就处处存在令人忧虑的问题。例如北京当局已注意到学术界的预测:当前中国的人口负担率(劳动年龄人口要养活的劳动年龄前人口和退出劳动市场的人口的比例)还在下降,但随着老龄人口的加速增长,这种局面在2013年左右会发生逆转。如果说当前人口生产性强、依赖性弱,整个社会是在享受“人口红利”的话,到2013年就会变成“人口负债”。从这个意义上说,留给中国政府进行改革的时间幷不多。(美国《侨报》)
对于中南海来说,这一沉重的议题才是最大的政治。尽管在上一届政府五年执政期里,中国发生了令国际社会频频发出惊叹的变化,但是“国富”,幷不等于“民安”。中国要创造繁荣兴旺的未来,就必须下大力气以建立起国民分配公平、社会保障有力、教育资源均等、医疗服务充分的新型社会机制,而为了适应这一新机制,又必须要求政府更向效率和服务型转型,必须要求政治形态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只要方向正确、适应本土国情,中国就可以在社会结构转型、利益矛盾冲突的挑战中获得突破和成功。(香港中评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