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里,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拷问。8月19日,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接受记者专访,回应外界质疑。
此前,故宫面对一次次舆论风波,处处被动,反应总是慢一拍,态度也不够坦诚,所以一直未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谅解。这次,故宫的最高主管官员亲自上阵,就“十重门”全面作出说明,一改此前的消极姿态,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根据郑欣淼院长的说法,不难看到,故宫对于“十重门”的反思和总结,有着两个关键词。一为问责,对此,郑院长的表述是这样的,“关键是抓好‘人’的问题”;“必须加强责任感的培养和责任制、问责制的落实”……二为公开,相应的表述则是,“长期以来,我们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工作状态……缺乏与社会及时、充分的互动与沟通”;“特别是保证公开透明”……
郑院长的说法,我们深表赞同。然而要注意的是,问责和公开,不能停留在思想上的检讨层面,也不能跳出现在只看“未来”。就眼下故宫“十重门”的处理,以问责和公开两个原则观之,还有着诸多的不足,对此,在郑院长此次公开回应之外,故宫方面还得拿出更积极的作为。
先说问责,“十重门”是否该问尽问,尚存疑问。例如,对于“会所门”,郑欣淼院长表示,“我院对合作的公司平时监管不严,对其违反协议私下酝酿会员制的行为没有及时察觉”,言下之意,其中有失察之责,可对此,为何未见有相应问责?对于“哥窑门”,郑院长表示,未第一时间上报,“我们对此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可这样的责任应由谁来承担?还有,故宫的问责多给人留下点到为止的印象,出了问题,往往只是基层工作人员受追究。而正如郑院长在总结“错字门”时所说,“事情发生在具体部门和承办人,根源还在院领导”。基层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缺失,难道和其上级主管的管理督促不力就没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