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一家私人藏馆展品在故宫展出被盗,到最新网爆“端门外西朝房展览逃税”,短短3个多月,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拷问与信任危机。日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终于出面认错,对“十重门”逐一回应。
尽管故宫院长的回应,依旧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尽管亡羊已太多才想起补牢;尽管故宫选择了接受官方媒体新华社的采访,而非召开媒体见面会的传统回应方式,我们仍然表示欢迎。毕竟真诚地向公众致歉,真诚地回应舆论质疑,这合乎公众的期待,也利于故宫关上那十道羞耻的“门”。
如今回看“失窃门”“会所门”“瓷器门”“拍卖门”等故宫丑闻,除了神秘的“网友曝”外,对里面发生的事情,公众连“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可能都没有。于是,在扣响故宫的重重“大门”时,公众不禁狐疑并发问:故宫到底是谁的故宫?虽然最后一位皇帝在1924年就彻底走出故宫,故宫告别皇家独享庭院也逾80载,可似乎故宫并没有找到博物院的感觉,反而保留着紫禁城的傲慢,阳光始终徘徊在坚实无比的深宫红墙之外。
从私家皇宫早已转向公共文化单位的故宫,有理由感到尴尬,一个丑闻不断的事业单位,必然在运行制度上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作为故宫真正主人的社会公众,有理由要求故宫的委托代管机构道歉,无论是“会所门”,还是“门票门”,作为代管机构的故宫管委会,不仅没有在决策时取得公众的同意和做到事先的告知,在遭到质疑时此前一直对公众也是捂着藏着。
于是,坦承管理弊端和构建与公众交流的常态机制,成了故宫院长郑欣淼此次回应丑闻的亮点。在此之外,公众也在院长郑欣淼道歉之后提出三大期待,一是可以犯错误但不可以犯低级错误,如写错字和狡辩,需要道歉,更要处理;二是公开透明的公布要加速,比如票款用途明细,不能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三是“十重门”后如若再有“丢脸门”,要积极主动迅速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