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海油漏油事故,海域环境何以沦为公地悲剧?
http://www.CRNTT.com   2011-07-05 11:58:34


  在拖延了十几天之后,中海油投资者关系部近日终于坦言,与其合作的美国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报告显示,由该公司任作业者的蓬莱19-3油田于6月上、中旬发生渗漏,导致附近海面出现油膜。

  事实上,在十几天前,某股票论坛上就有网友称“中海油钻井平台发生重大泄漏原油事故”。尽管最新消息证明,发帖内容并非空穴来风,但此前面对各方的询问与质疑,中方当事人避而不谈,对于本次地层溢油的准确时间、事故原因、影响范围、责任认定、惩处方式等公众关注的核心话题,公开透明的解释仍然付之阙如。

  事实上,类似油田溢油污染事件并非首次发生,甚至可以说是频频发生,但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的问题几乎成为了惯例。在去年大连新港中石油漏油事件中,媒体虽多方追问,但到最终也没有得到确凿的漏油数据。有人猜测是1500吨,而专家的估计则只有6万-9万吨。大相径庭的数据直接关系到事件程度的定性,以及与对于当事人问责的轻重。更加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大连漏油事故之后,舆论的注意力都被转移到事后救灾环节上去了。当事企业中石油不但不道歉、不赔偿、不发声,反而在事发一个月后,以一场表彰大会作为全部事件的收场。类似油污信息不透明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去年5月,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南海一号钻井平台曾发生过一起溢油事故,但事故详情同样未对外披露;又如,近几年来每到4月底左右,海南亚龙湾景区的沙滩上都会受到不明油污带的侵袭,但却始终没人对此做出明确回应,而仅仅是以“不会对海域造成不良影响”、“不会影响游客健康”等含混之词来解释。

  对于漏油等海洋污染问题,业内有一种声音认为,石油巨头在国内一直采取较为粗暴的开采方式,但是在国外却谨小慎微。之所以采取这种“内外有别”的迥异态度,原因就是海外市场对信息公开要求更为严格、相应的处罚力度也要大很多。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事故的责任方英国石油公司在第四天就给出了原油泄漏数据。从那以后,美国官方定期更新原油泄漏的相关数据,民众可以随时从官方获得这些信息。同时,美国政府扩大选择在大约1/3的墨西哥湾实行禁渔,以避免国民食用可能被污染的水产品。漏油事故发生后10天左右,美国政府就确认英国石油公司为事故的责任方,并由其负责所有的清污及可能危害的花费。不到2个月,美国政府就迫使该公司建立了高达200多亿美元的专门基金用来处理石油泄漏相关问题。4个月后,第一笔30亿美元的资金已经注入账户,BP董事长低头向受害者郑重道歉。美国矿产资源管理局局长、近海油气开采主任辞职。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