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能源:“多能互补”模式已具规模,戈壁沙漠“播种”绿电
对于一些山东百姓来说,一个不易察觉的变化正在发生:家里的灯还是那个灯,但电已经不是原来的电了。11月初,“中国人在荒漠建了一片发电海洋”登上微博热搜,我国单体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并网发电。这些绿电并非在本地消纳,而是被输送到山东。
此前,“西电东送”主要是为解决地区能源供需不平衡,现在增加了新功能:让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得到利用。
长期以来,“陕蒙的煤炭、新疆的油气、西南的水”是西部地区的能源名片。而2023年,新疆煤炭外运超1亿吨,成为煤炭供应新增长极;同年,水力发电量前5大省有4个在西部,分别是四川、云南、贵州、青海。
火电、水电等仍是西部地区发挥能源“压舱石”作用的重要支撑,但传统单一能源已经难以满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水电第一大省四川因“高温、水少、负荷大”等因素局部缺电。为此,四川将单一水电规划调整为水电和新能源双主体、其他电源做补充的多元化能源结构。“疆电入川渝”通道正在建设,预计明年投运。
多能互补,是西部地区构建能源体系的新方向。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9个清洁能源基地,其中7个在西部,有“水电+风电+光伏发电”“风电+光伏发电+火电”等组合,均为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基地。
沙漠、戈壁、荒漠曾长期被视为西部自然禀赋的劣势,但现代科技改变了这一观念。如今,这里成为追“风”逐“日”,建设风光基地的优势区域。
国家能源局2021年以来公布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大多数分布在西部。我国首条以输送“沙戈荒”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宁电入湘”工程将于明年建成。西北电网成为全国首个以新能源为装机主体的区域电网。
从高空俯瞰,一幅崭新的西部新型能源图景蔚为壮观:一望无际的光伏板与长龙矩阵般的白色风车组成风光大基地,长江干流上6座巨型水电站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还有大量煤矿、油气田等传统能源基地,以及横跨东西的输电线路、输气管线,令人目不暇接。
关于能源,最新的热点话题是“AI的尽头是电力吗?”据测算,电力约占AI数据中心运行成本的70%。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对能源提出巨大需求,为西部带来机遇:
“大数据产业”成为贵州新名片,聚集华为、腾讯、苹果等中外企业数据中心;三江汇流处的四川宜宾形成动力电池、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去年动力电池销量占全国15%;越来越多与AI 相关的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科技企业落户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