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一个接着一个踩着草编篮子下竖井墓。因为篮子小,必须练就一门“绝技”——用一只脚猛踩篮子,另一只脚悬在空中。倘使体重过轻或掌握不好平衡,就只能抱着绳子在空中狼狈地打转,根本钻不进狭窄的墓穴。
墓地有深有浅,通常深达12米至15米。先下去的人,需要用手电打光,在地下无尽的黑暗里“挖”出一条光柱,寻一个安全的容身之地。薛江记得,当人和草篮晃晃悠悠终于落地之际,一股夹杂土腥味、灰尘味、腐烂植物和香料气息的“古埃及考古配方空气”就会扑鼻而来,侵入脑髓。
“每过半小时必须出来呼吸一下空气,否则真的会窒息。”他说。
在埃及考古,“时间”是一个关键要素。
埃及地处非洲,气候炎热。而埋藏文物的地方主要是酷热的沙漠——正因为炎热乾旱的气候条件数千年不变,古埃及数量极其庞大的文物才得到近乎完美的保存。
薛江介绍,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考古发掘的“黄金时间”。在埃及,进入五六月,近乎炙烤的天气会给考古人员带来生命危险。在地下待得太久,中暑脱水十分常见。但他们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依然决定在最炎热的6月开工。
在高温下,考古工作者们每天只能工作到下午1点。致命的高温庇护了乾燥的木乃伊,但对考古学者们却意味着巨大的危险。
“在萨卡拉,沙漠温度47摄氏度,而墓室里温度高达70摄氏度。为保障安全,中方考古队员们一天只能工作4个小时,即使如此也很容易中暑生病。”薛江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