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23年1月28日,春节还没过完,我们已经出发飞赴开罗。”薛江说,在埃及考古的故事,起始于一次“奔赴”。
受上海外国语大学委托,著名埃及学学者颜海英、专攻世界艺术史的朱青生教授和薛江一行人直奔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期待沟通并达成中埃联合考古与文物修复协议。
这并非心血来潮或是异想天开,而是源于30余年的积累。数十年如一日专攻埃及学研究的颜海英,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此校素有“世界古代史研究的黄埔军校”之称。在中国,研究古埃及文明似乎是个小众选择。不过在世界学术领域,埃及学如敦煌学一般是炙手可热的“显学”。
30余年前,颜海英去开罗大学留学,与埃及文博界结下情谊,此后每年都要去开罗交流,情谊与日俱增。再加上深耕艺术史的朱青生教授在国内30多年的汉画数字化采集与研究工作,他不仅编纂了63卷本《汉画总录》并建设了数据库,同时还创造了全新的图像理论、数据库观念、微痕扫描技术等多项新理论与新技术,为赴外考古合作打下了基础。
世界古文明考古,无法跳过埃及。在埃及有考古项目,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软实力的展示。不过,埃及学研究的学术话语权一直被掌握在西方学者手中。
作为颜海英的弟子,薛江也一直梦想去埃及实地考古,取得埃及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在世界埃及学研究中为中国取得重要一席之地。
冥冥之中,中国考古学者似乎与萨卡拉有缘。薛江记得,拿下萨卡拉考古项目的过程既有着“一波三折”的变化,也有着“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机缘巧合。
埃及文物浩瀚,如何选一块考古的“风水宝地”?真让中国学者们大伤脑筋!目标一变再变——最初看上了尼罗河畔的一块三角洲,随后是个神庙遗址……几个人犹豫中还来不及做决定,隔天就被告知——神庙考古项目已被另一支外国考古队“捷足先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