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力人口与老年人口流动频繁的背景下,较低的覆盖范围也会使‘时间币’的流通性大打折扣。”南京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梁誉说,当前“时间银行”大多数还停留在镇街、村社层级。统筹管理层级较低,不仅会导致跨区域通存通兑实现不了,还存在对象、内容、标准、系统等差异,不利于各地“时间银行”的政策衔接和整合。
模式定位不够清晰也让部分人对“时间银行”心存疑虑。当前“时间银行”运行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民非组织主导型三类模式。多名学者曾公开表示,“时间银行”遵循的是市场机制,有悖于志愿服务无偿、公益的理念,一些地方为激励社会群众广泛参与“时间银行”,允许积累的“时间币”能兑换生活物资甚至现金,这更是被视为市场有偿交换。
“不论是时间换时间还是兑换物资,都是一种激励手段,不能等同于市场等价交换。”在李静看来,志愿慈善具有显着的单向无偿服务性质。而“时间银行”的本质是互助式养老,前期为引导更多人参与,使用激励手段有其必要性,其兑换具有社会交换性质,并非按照供需双方精准匹配的市场交易机制运行,也不能简单等同于政府购买服务。
人们对“时间银行”还存在“当前的付出能否在老年后兑换相应服务”的疑虑。梁誉认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先存后兑的服务机制,使得志愿者的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延期支付和长期等候的特性。这就导致许多民众对“时间银行”未来的存续,以及“时间账户”的存续、保值、安全存在疑虑。
史秀莲介绍,2008年,南京曾有社会组织尝试通过“时间银行”的理念开展社区治理服务,承诺若退出可等额兑换现金或物品,后因志愿者对该机制缺乏信任出现集体退出的现象,负责人为兑现诺言,通过借款来结清所有人的存储时间,该尝试也就此结束。为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后来南京市采取政府主导模式运行“时间银行”。
多措并举支持“时间银行”行稳致远
“时间银行”作为链接养老资源的平台、储备转化养老人才的“蓄水池”,能有效补充当前薄弱的养老力量。受访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完善“时间银行”政策体系设计,逐步实现全国通存通兑,调动社会资源增强信用保障,让“时间银行”行稳致远,不把问题和风险留给未来。
李静认为,“时间银行”高层级、广领域的通存通兑势在必行,可以先从省级通存通兑开始,再过渡到区域通存通兑,最后实现全国通存通兑。要引导更多志愿者瞭解并参与“时间银行”,同时实现“时间币”自由转赠,最终实现老年人受益。当前已有慈善基金会致力于打造全国通存通兑平台,期望未来能构建类似全国联盟,实现“时间银行”全国通存通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