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复制欧佩克
印尼想要构建“镍矿欧佩克”缘何无法引起其他镍矿大国的兴趣?
回顾欧佩克成立后的历史,不难发现欧佩克不仅是代表石油生产国的组织,更是国际政治的一种象征。1960年,五大产油国联合成立欧佩克,目的是打破西方石油企业垄断国际油价、产油国没有定价权的局面。它象征的是民族国家掌控自身资源,更象征着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上的利益重新分配。
在石油生产方面,成立欧佩克意味着各成员国摆脱跨国企业控制、提高油价、实现石油产业国有化。欧佩克的“高光时刻”是1973年石油危机后宣布石油禁运,造成油价暴涨,推动该组织的全球“话事权”达到顶峰。在那之后,欧佩克的影响力实际上呈现下降趋势,石油需求降低、美国等发达国家发现页岩油等新资源、成立“欧佩克+”等,致使欧佩克控制力不断弱化,甚至“带头大哥”沙特阿拉伯都在考虑退出欧佩克。
而近距离观察欧佩克,更能推断出这一模式实际上很难被复制。
首先,欧佩克是时代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但经济上受到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代理人控制。很多发展中国家有共同利益,愿意跨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障碍展开合作,在全球政治大变革时代反对以资源掠夺为重要特征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欧佩克的五大创始成员国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在当时无一不是落后的欠发达国家,缺乏政治影响力和国民经济掌控力,长期受到发达国家不公正的资源掠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组成欧佩克保护自身利益,五国一拍即合。
与欧佩克当年成立的背景不同,综合储量和生产量,当下全球镍大国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菲律宾、俄罗斯、巴西等。对于印尼来说,尝试建立“镍矿欧佩克”,但“这个队伍不好带”。就发展阶段、政治倾向和经济体制来看,这些国家之间差异过大,难以再现石油生产国携手对峙能源跨国企业的局面;从供应链上看,这些国家的产业基础差别很大,并不都是简单输出初级矿产,其利益分歧更加复杂。
其次,欧佩克获得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是石油在当时的不可替代性。作为一种能源,石油当时难觅“替身”,再加上战后经济大繁荣推动能源需求暴增,供求关系是欧佩克这样的能源价格垄断组织成功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镍矿不断受到市场关注,甚至成为“妖镍”,主要原因是镍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重要原料。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生产主要有3种类型:铅酸电池、镍电池和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电池原材料并未统一标准,很多厂商目前都在开发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镍更多是用在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制造上。换句话说,未来镍矿的真实供求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发展方向和随之而来的实际需要,具有较强不确定性。
在这种背景下,是否有必要建立“镍矿欧佩克”,不少观察人士对此画上大大的问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