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高通胀的两大主因能源和粮食价格,未来仍面临一定不确定性。
一是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局势复杂多变。乌克兰危机已经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影响的持续性超预期。随着年底欧洲对俄的新一轮制裁措施陆续落地,俄罗斯对欧洲能源断供风险上升,欧洲能源危机可能加剧。
二是能源的全球供需格局正在重塑,油组+(OPEC+)对油价稳定在每桶90美元左右的诉求较强,且不排除未来进一步减产的可能性。
三是极端气候对能源供给、粮食生产及供应链稳定的冲击不断,同时可能使能源需求超季节性。
四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能源、化肥和食品的进口成本上升。WTO(世界贸易组织)在11月的《贸易检测报告》中指出,2022年5月中旬至10月中旬期间,G20经济体出台的出口限制增多,尤其是在食品和化肥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预测2022年全球粮食进口成本将比2021年增长10%。因俄乌冲突持续,黑海粮食协议前景仍存变数,2023年全球食品短缺情况可能恶化,从而再度推高食品价格。
202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供应链瓶颈的改善和供需关系的平衡,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动能减弱、价格中枢震荡回落,带动相关通胀指标降温。在此过程中,核心通胀逐渐接棒能源和食品,开始成为驱动全球通胀的主导因素。2021年以来,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刺激政策发力,世界经济明显复苏,各国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调转向上。叠加2020年低基数影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核心CPI同比纷纷突破2%,并持续向上攀升,至今仍未有见顶。在能源价格传导、供应链成本压力和劳动力市场紧张等因素作用下,全球核心通胀表现出较高黏性。相比之下,中国经济活动的降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核心通胀。
核心通胀黏性的最大来源是劳动力供需错配所带来的工资持续上涨压力。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已经成为长期趋势。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影响超预期。从需求端看,疫后商品消费快速复苏,而服务业修复相对滞后,且受疫情反复影响恢复速度缓慢。从供给端看,各国疫情期间采取的大幅财政刺激政策降低了很多劳动力,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回归就业市场的意愿,企业被迫加薪招人。再加上部分高年龄及受长期后遗症影响的人群永远退出劳动力市场,造成劳动参与率复苏后劲不足,供给缺口长期难以填补。这又可能进一步阻碍生产力和经济增长,导致单位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增加工资─通胀螺旋上升风险。OECD(经合组织)整体劳动参与率已经接近疫情前水平,恢复速度开始放缓,而失业率持续走低,单位劳动力成本增速不断攀升,反映劳动力市场供需仍然偏紧,短期内改善程度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