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相平在研讨会场 |
中评社台北12月17日电/在“台北会谈”11日上午第二场议程上,出席会议的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刘相平认为,两岸认同的基本要素包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它们相互依存,逐次递进。两岸应由文化认同入手,强化民族认同。大陆将会继续为台湾人民“吹南风”、“吹暖风”,不会转风向。
他说,目前两岸认同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两岸文化认同中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海峡两岸都拥有悠久的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人文传统,拥有相近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因此,就这一层面而言,海峡两岸几乎不存在所谓文化认同问题。两岸文化认同上的差异性,主要是共产党、国民党在“革命文化”上的差异,是意识形态上的分歧。2、两岸民族认同历经历史的考验,保持着高度的同一性,其差异性仅仅在小范围的局部存在。3、两岸国家认同同一性已经被差异性赶超,差异性有扩大的趋势。目前,“中华民国”认同是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但也有少数人认同“台湾国”。对大陆民众而言,“中华民国”已是一个60年前的历史性政治符号,印象模糊,大陆民众对这个“中华民国”的归属感十分脆弱。至于“台湾国”及以其他名义出现类似组织,则是大陆民众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刘相平认为,海峡两岸目前应当按照“先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步骤,采取措施,加快两岸凝聚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步伐。其路径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寻求两岸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对接,重塑两岸共同的民族精神。
在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机遇之际,1)两岸应该携手共同恢复、保持和发扬以儒、道、释为核心的传统文化;2)两岸要不断寻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结合并创新,促使两岸在新形势形塑共同的文化认同;3)两岸应该携手因应世界其他文化的冲击;4)两岸应该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宣扬和推广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