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7月30日电/国共两党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前昨两日在哈尔滨举行。中国国民党方面是由荣誉主席吴伯雄率领代表团出席。
新华澳报今天刊登富权的文章指出,由于今年三月间,吴伯雄访问北京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会面时,转达了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关于“一国两区”的谈话内容,及马英九五月二十日在其第二个“总统”任期宣誓就职讲话时,重提“一国两区”,而北京则迟迟未有作出回应,因而贾庆林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谈到一个中国涵义时,就被视为是对马英九“一国两区论”的正式回应。
贾庆林说,“当前,增进政治互信就是要维护和巩固一个中国的框架。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一个中国框架的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两岸从各自现行规定出发,确认这一客观事实,形成共同认知,就确立、维护和巩固了一个中国框架。在此基础上,双方可以求同存异,增强彼此的包容性。两岸双方应当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充分发挥政治智慧,采取更多实际行动,巩固和深化双方的‘同’,搁置并包容彼此的‘异’,积极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为逐步解决两岸关系中的深层次问题开辟道路。在此过程中,应摒弃各种不合时宜的对立思维,积极促进两岸民众增强‘两岸一家人’的观念。”这其中的“一个中国框架的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尽管与新、旧“三段论”相比,并不完整,但其针对性和指向性是很明显的。
贾庆林的“同属一个国家”论与马英九的“一国两区”论的共同点,是“两岸同属一中”这个核心,亦即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份;但马英九的“一国两区”论是以“中华民国”为中国的“中央政府”为前提的,而贾庆林的“同属一个国家”论则却未提谁是“中央政府”,但却特别强调“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似乎是对马英九“一国两区”论中所暗含的“特殊两国论”的间接回应。
文章说,贾庆林这段谈话,有点像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六日会见美国新泽西州立西中大学美籍华裔杨力宇教授时所说的“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如果能够统一,国号也可以改。可以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两字删去嘛。”实际上,著名的“邓六条”亦即邓小平首次完整论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内涵,就是出自这个著名的谈话。这个谈话的内容未来是“邓七条”的,但一个多月后《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及后来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集时,并未收入第七点即果“能够统一,国号也可以改”,而只是前六点,因而被称为“邓六条”。
不过,杨力宇在邓小平会见后,立即根据记录整理,传真给香港《七十年代》李怡,《七十年代》赶在当年第七期刊出完整的“邓七条”。据说当时的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尚昆在内部传达邓小平的这个谈话时,是完整的“邓七条”的。实际上,时任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的王启人在传达邓小平讲话时,就是包括了“国号也可以改”的论述内容。
其实。后来江泽民也有个类似的论述。二零零一年,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台湾“中国统一联盟”访问团时就主动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的国号之争,其实可简称为“中国”,双方不必做无谓的争执。随后,香港《文汇报》就此发表社评,就直接引用了邓小平那次关于国号的谈话。
由此可见,北京对国家统一展示出了极大的诚意和包容性与灵活性。正因为如此,在两岸的交往谈判中,北京并没有要台湾方面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进行接触,而九十年代初以来两岸进行的协商谈判,都是平等的,并没有什么中央、之分,双方亦无在一个共同的特定的行政机构领导下进行。何况曾有传说,邓小平还曾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两字是多余的,因为“共和国”就含有“人民”的意思,因而邓小平也认为可以去掉“人民”两字,直称“中华共和国”即可。至于为何后来《人民日报》正式发表及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集时,没有将这“第七条”也收录进去,据说是有人指出,“中华共和国”的英文,与“中华民国”的英文完全一样,并非是一个跳脱目前国号之争的新国号。也有人认为,在一九四九年九月的新政协筹备会上,对于新中国的国号,本来是计划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的,而在座谈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一些成员也感到可以接受,但司德美堂等政协代表(并非是中共代表)强烈反对,而拿掉了“简称“中华民国”几字。否则,就没有后来的联合国席位,及其后二十多年来西方国家与新中国没有建交等的问题,更没有“台独建国”、“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市场。
其实,北京对“一个中国”的涵义,是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灵活调整的。就以著名的“三段论”为例,最初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首都在北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就是“旧三段论。”后来,调整为“新三段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能分割。”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会见来访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时,又进一步提出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统一,双方应共同努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是不可分割的,台湾的政治地位应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进行讨论。”
文章认为,很明显,“新三段论”避开了有争议的“国号”问题,表达了北京的诚意和善意。 而马英九的“一国两区”论,虽然是按照“国统会”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来诠释,但这是单方面的,并非是两岸共识而且也进一步搅和有争议的“国号”问题,比“九二共识”还要退步。因为“九二共识”的核心,就是在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基础上,搁置了双方的政治分歧,是发挥政治智慧、照顾各方利益的成果。尤其是北京海协会的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而海基会也表述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使双方的分歧得以搁置。但马英九的“一国两区”论,却又单方面地将已经搁置了的争议再次拿到桌面上来。
马英九这样做,当然有着受到“台独”基本教义派教制肘的客观原因,但马英九的“反共”和“中华民国”为正溯”情结,更是其主观因素。因此,贾庆林这个讲话中的“一个中国框架的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论述,是要将由“一国两区”论单方面凸显的“国号”之争,拉回到搁置争议的“九二共识”是去,再次体现了北京的诚意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