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加州财经专家,资深时事评论人萧东(中评社图片) |
中评社洛杉矶5月22日电(记者宋楷文)520蔡英文就职演说后,美国加州财经专家,资深时事评论人萧东在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两岸的经济与产业关系势必会发生变化。但与美中经济关系一样,“脱钩论”并不现实。两岸经济关系和产业链将出现调整,而非断裂。
萧东回答中评社问题时说,蔡英文在520讲话中,提出“引导产业布局全球布局”,“继续推动新南向政策”,“积极开拓其它有潜力的市场”。明眼人看出,这是一个试图与中国大陆产业脱钩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前景如何?
众所周知,影响两岸关系的最大因素,实质上是美中关系。不仅政治关系如此,经济关系也如此。
如今,从贸易战到抗疫战,美中关系断崖式下跌,已经到了范式转换的结点,即从一种竞合关系,转换成一种竞争关系。美中经济关系原来是一块“压舱石”,现在这块石头也在摇摇欲坠。
从经济角度看,美中“脱钩论”再次甚嚣尘上,美国威胁要把产业链移出中国。5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番“我们可以中断与中国的所有关系”的言论,更把这种论调推向高潮。但经济关系不是完全由政治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其背后的市场和与技术逻辑决定。疫情来袭,美中经济关系势必会调整,但调整的方式与程度并不是“一刀两断”这么简单。两岸经济关系也是如此。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关系,经历了两个大的“范式转换”。根据“雁阵理论”的描述,台湾与日本、东盟形成了一种“三角关系”。即产业链与技术链的布局,沿着技术与劳动的密集程度,依次从日本,台湾及其他三小龙“接龙”到东盟与中国大陆,就如同一个南飞的大雁阵。产品最后销往美国市场。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大陆技术与产业的崛起,“三角关系”变成“四角关系”,中国大陆承接了台湾海外生产60%的产业,两岸产业链上的分工特点为:大陆企业集中在制造环节,台湾企业主要居于上游研发及中下游集成和品牌阶段。中国大陆也成为台湾的重要外销市场,以及贸易顺差最大来源。换言之,日本已不再是台湾唯一重要的技术来源,美国也不再是台湾唯一重要的市场。此阶段,是“雁阵理论”失效的阶段。
在未来,美中经济关系的调整,以及产业链的调整可能会沿着如下轨迹:1、部分战略产业回美国,如医药产业、高科技产业。这两部分产业可能会受到政策驱动,由政府强力拉回。2、部分劳动密集性产业移向东盟、印度等国家。这部分是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部分是由于美国等国的政策推动。
台湾产业链的调整轨迹也类似。其一,一部分台湾企业将与美国龙头企业形成垂直的产业关系。其中一些甚至直接在美设厂。如媒体透露,台积电将斥资12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兴建一座晶片厂。作为世界主要芯片生产商,台积电来自北美市场的营收占其营收的60%、中国大陆市场占20%, 这样的布局有其市场合理性。其二,部分产业转向东南亚和南亚。需要指出的是,2016年起,蔡英文推出“新南向政策”,总成效并不彰。主要原因是这段时期,恰恰是中国大陆市场的吸力抵消了台湾的推力。2015年台湾对东盟出口占比18.1%,但在2018却已降至17.3%,对东南亚投资也是一样不增反降。但近年来,台湾对大陆投资日渐减少,台企向越南等国的转移已经渐成潮流。根据台湾经济部数据,2010年台湾对大陆投资达146.2亿美元的最高峰,但是2016年,也是民进党重新执政后,每年降至100亿美元以下。美中贸易战开打后,更在2019年降至30亿美元。这说明,美中关系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之巨。
但是,以大陆企业为终端市场的,以大陆产业链相整合的台企,将留在大陆。因为有几个拉力在反向作用:其一,市场因素:那些瞄准中国市场的企业将留在中国,甚至可能加大投资。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日益接近美国,这使得任何企业都无法忽视。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设立,就是极好的例子。迪斯尼上海游乐园、星巴克咖啡等消费性产业更是如此。其二、产业链因素:中国大陆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而产业链,以及背后的物流链、人才链,不是短期可以轻易改变的。苹果公司布局多年的产业链,以及台企鸿海在其中的作用就是一个例子。
因此,以雁阵理论描述的不一样,亚太地区将形成双头的新格局,即以美国市场为终端,以及以中国市场终端的双头产业布局。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自2004年至2019年间,台湾在美国贸易伙伴排名落在8名至12名间。而到了2019年,台湾2019年第一大贸易伙伴为中国大陆,美国排名第二。
总之,萧东强调,未来两岸的经济与产业关系势必会发生变化。但与美中经济关系一样,“脱钩论”并不现实。两岸经济关系和产业链将出现调整,而非断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