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站(中评社 林艳摄) |
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东莞出台《东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2年实施方案》等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举措,根据《2022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东莞市入选营商环境创新城市,荣登“区域壁垒破除”榜单。打造“莞家”服务品牌,推动“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改革,登记注册审批平均时间压缩至1分钟以内;出台《东莞市企业市长直通车工作机制(试行)》,首批甄选约130家企业进行专门服务;构建“就莞用”服务平台,开发东莞信易贷平台,截至2022年底,授信额度645.01亿元,在全省地级市排名第一。打造“十分钟”政务服务圈,全市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园区、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基本实现100%“一窗通办”;深化“全市通办、跨城通办”,实现421项深圳事项、438项广州事项在莞可办;全省率先实现水、电、气等市政公用业务“网上一键办”,创新升级推出“现场答覆供电方案”,全省首创“客户受电工程自检”并在全南网推广应用。
中评社记者:未来将如何让世界更好认识到“东莞智造”这张新名片?
刘光滨:为了让世界更好认识到“东莞智造”这张新名片,未来我们将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完善创新生态体系,重点在以下几方面集中发力:
一是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加快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建设,加大对研发平台、人才队伍、成果转化等支持力度,推进硼中子俘获治疗项目落地,不断提升大科学装置功能和运用能力。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灵活的机制提升研发实力,争取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构建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机制,积极承担省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组织龙头企业和重点院校加快突破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
二是着力构建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携手光明科学城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推动科技基础设施、人才、交通等互联互通,加强和南沙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动发展。加快建设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导入港澳优质科教资源,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拓展莞港澳更深层次的科创和产业合作,探索和港澳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开展合作,与香港共建莞港科技产业中心,做强松山湖、滨海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三是着力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运用好和中科院常态化合作机制,结合东莞前沿产业技术需求,引进更多大院大所资源。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分类改革,探索通过新型研发机构、专业智库等精准招引先进产业技术源头。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机制,培育市场化科技服务机构和成果转化人才,加快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平台,改革市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机制,推动15个重大科技项目落地产业化,打通成果转化链条。
四是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创新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60%,力争到2025年高企突破1.2万家。为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牵线搭桥,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完善科创金融体系,探索设立市级科创投资基金,引导国有创投平台和社会资本加大科创投资,创新推广“投贷担联动”融资模式,解决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难题。
五是着力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依托大科学装置和一流大学,引进更多战略科学家团队和一流科学家、基础研究等高端人才,用3-4年时间引育10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用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试点,加强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培育一批科研人才、创新人才。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加强产教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建成2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