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故宫内在的体制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据《东方早报》刊发知情人士的说法称,“故宫情况是,一些专家忙着在外面鉴定,不干正活,而故宫管理上的混乱又导致专业不受重视,那么还有谁愿意潜下心去干呢?所以,真正搞科研的人流失很严重,我听说去年保卫方面的一个中层干部因为希望清闲一些,居然搞关系调到了科研部门,而这人对科研其实根本不懂。”另外,从故宫的领导班子的背景看来,从术业专攻与学术修养都差强人意,典型的如新闻发言人冯乃恩自我坦诚“不搞业务我不知道”。可事实上,他还兼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助理、院办公室主任,如果他真是不搞业务的,却在如此重要位置,这不就等于所托非人吗?而且南京博物馆方面还证实,被损坏的并非哥窑,而是更具价值的官窑瓷器——这似乎更加说明,他们不是“不搞业务”而是“不懂业务”。
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故宫博物院北被曝私自拍卖馆藏珍贵文物“创收”。尽管故宫方面回应表示“从来没收藏过网帖中所称的五件北宋书札”,北京文物局也出面否认,但记者发现,故宫博物院官方主页,在“院史编年”下设的“历年文物入藏”中,1998年有“收购宋人书札5件”入藏。此外,在《故宫博物院八十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八十周年之际的献礼之作,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亲自作序)中有记载:“1997年6月18日,从翰海拍卖公司拍得宋人书札五件”、2004年11月6日北京翰海公司企业新闻《十年春与秋》中也有记载。不过,记者经多方查询,此五件书札的去向依然不明。还有“损毁遗弃佛像”、“明代法器被毁”、“清宫旧藏木制屏风被浸泡”等多项质疑,一个巨大的黑幕,似乎被掀开了一角。
中国的文化遗产,正是一批批文化人殚精竭虑、恪尽职守、如履薄冰地守护,才能薪火相传的。作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完全可以算做中国文化的脸面。故宫也倾注了国人的复杂感情,见证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曲折历程,特别是近代以来,文物大规模南迁、文物流失海外等等,更是承载着太多国人的辛酸,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希冀。
如今,我们也没有要求故宫的管理者都是鸿儒大家,但至少能够有最名副其实的文化理念,守护好这个文化阵地。但故宫的一系列表现,却让国人患上严重的文化焦虑症。就损坏文物一事来说,北大教授孔庆东认为,故宫国宝损坏,碎掉中国对待文物的责任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也评论说:“两岸故宫,比出来的不是技术,而是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官僚管理的北京故宫,敬畏的只是上司,而非文物。”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认为:“尽管文物的市价被越抬越高,形成巨大的财经泡沫,而器物藏贩者的文化水准,却在一路狂跌,而中国文化的地位,从未变得如此摇摇欲坠。中国最大的文物藏家和文化象征———故宫,近年来多次书写反面传奇,展示其文化败退的严重迹象。”“紫禁城的故事向我们证实,作为公共资源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肆意侵吞、炒作、瓜分、消耗、贬损和荼毒。似乎没有任何官员为此负责,也没有推动文化制度矫正的迹象……揭示出文化所面对的真正敌人,其实就是侵吞和垄断文物的官僚权力。”
故宫这个在人们心中地位高贵的文物托管单位一再而、再而三地出事儿,不得不让人一次次地感叹,我们是不是所托非人了?一个原本是文化神圣之处、文化与文明的聚集地,却散发着熏天铜臭;一个最应该呈现有中国传统诸如知书达理文化气质之地,却屡屡表现得极其没有文化;一些本该对文化有最高的敬畏之心、有高尚的操守的文化守护者,却在一次次地辱没文化;一个本该是中国文化脸面的地方,却屡屡让这个国家的文化颜面尽失。北京故宫博物院,在2011年集中地给全世界呈现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之殇,敲响了文化领域的深层乱象与危机的警钟,让我们不能不深刻反思,一个经济日益强大的国家,该如何自我捍卫本该无限自豪的文化尊严,如何真正地扩大文化影响力、充实自身的软实力?(时间:8月22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