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雪天全市突击停暖 套取国家补贴
1、无视民众冷暖 巨额补贴才是核心利益
1月4日,河南省林州市大面积停暖。当时有报道称,停暖是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林州市有关部门随即予以否认。然而,事件的最新消息令许多人感到沉痛,林州市停止集中供暖的确不是因为节能减排,却是为了套取国家2300万元的“上大压小”补贴款。很多事件往往会越挖越深、越滚越大,林州停暖事件再次演绎了这种“民间猜想”。(河北《燕赵都市报》)
三九寒天,温暖无疑是最大的公共利益之一。无论出于什么考虑,选择停暖,都是选择忽视民生、选择损害公共利益。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暖本应是政府的必然职责,更何况还有供暖费的收取在前?可以说,在当地政府一系列的利益纠葛中,公共利益是最可有可无的一个砝码。
“节能减排所需”之所以能被当做“第一张牌”打出,正因为这是一个“硬指标”。而这一政策指向的,是群众短时期内难以切身体会到的环境保护、结构调整等。以这样重大的、具有压倒导向作用的政策,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无疑确保了“政治正确”。
当节能减排的借口遭来广泛质疑,当地政府开始往自己身上打板子。无论是“安全隐患”,还是“技术改造”、“预案失败”,实际上都是“工作失误”。而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难免的,在本质上属于“能力问题”甚至是“条件问题”,无涉大局,无涉欺骗,更无涉贪腐。云遮雾罩之下,“核心利益”却是如此简单,不过是一笔“上大压小”的补贴。(北京《京华时报》)
2、“特殊骗补案件” 有关部委角色值得深究
调查发现,这起停暖事件的原因并非林州市为完成节能减排指标,而是涉嫌套取国家“上大压小”补贴。对此,国家监察部门已介入调查。
诚然,以新上项目为名跑资金,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饥渴症”驱动下的一贯套路。一些地方上报“谎灾”、搞假项目、哭穷要钱等现象曾经大行其道。但是,自从中纪委出面牵头检查4万亿资金和撤销各地驻京办之后,国家资金不是那么好要了,更不是那么好骗的。国家发改委那么多的“白骨精”,怎么能愣给林州七品芝麻官给骗得团团转?到底是一时疏忽,只顾看材料了,还是有其他“难言之隐”?
这是一起“特殊骗补案件”,要不是民众喊冷,媒体曝光,林州涉嫌套取国家2300万元补贴的事可能一直不为外人所知。以往的“跑部钱进”中暴露出旁门左道,贿赂要员和公权寻租的“腐败链条”,一大批官员倒在批文上,使如何制约国家部委重权部门和关键人物手中的资金权等成为众目睽睽的反腐重点。那么,国家发改委审核的、管钱的、批钱的,到底在这起特殊的诈骗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广东《南方都市报》)
3、骗补由谁买单 纳税人不能再当冤大头
冠冕堂皇的“节能减排”,原来只是套取国家补贴的一个借口。2300万被责令退还、并处罚金,当然毫无问题,但仅止于此还不够。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套取补贴行为,最终由谁“埋单”仅仅是当地政府,还是包括政府领导在内的具体个人?(上海东方网)
政府虽是一个组织,实际上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因此,政府行为以及相应的行为责任,最终也是可以且必须分解到每个具体的官员身上。更重要的是,作为本身并不直接创造财富、主要由纳税人供养的政府,实际上是没有独立的能力来上缴罚金的。所以,如果简单责令林州市政府“退还2300万元补贴款,并处罚金数百万元”,而不涉及具体的政府官员尤其是相关领导,那结果必然是,由当地纳税人来为上述“退还补贴”、“罚金”埋单。(北京《青年时报》)
此前,因为政府的乱行政,当地市民已经付出了“全市停暖”的代价;现在当地政府受罚了,当地市民又要再度为之“埋单”,接受第二次伤害。鉴于此,笔者以为,对于林州市大面积停暖、套取国家资金事件,在明确“退还2300万元补贴款,并处罚金数百万元”的同时,也要进一步追究当地官员的个人责任。(陕西《西安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