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强震引发泄露灾难 日本核安全神话破灭
http://www.CRNTT.com   2011-03-17 05:25:25


 
一、遭遇史上最强震 大和民族临危不乱

1、宫城特大地震 震级创下日本历史纪录

  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诸多消息说,此次日本地震级别强度创日本140年来最高记录,在人类记录的百年地震史上排第五,破坏力相当于20个汶川地震。(北京中国网)

  当人们最初庆幸它发生在日本海岸线130公里远的海底时,高达10米的海啸却扑向陆地,像灾难片中看到的那样卷走日本宫城县的大量房屋、汽车甚至轮船,海浪冲击陆地深度达1公里远。日本NHK电视台记录了海啸的全过程,录像通过电视、微博等迅速传播,强烈震撼了全世界。在大自然发动的袭击面前,人类文明的力量是多么脆弱。(北京《环球时报》)


2、防灾体制完备 日本震后应急可圈可点

  日本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地震发生时,首相菅直人和全体阁僚正在参议院决算委员会审议2010年度决算,剧烈摇晃使会议被迫中断。在震后一刻钟内,内阁接到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紧急事态的报告,政府立即启动预定关闭程序。15时03分,菅直人便主持召开了抗震救灾的紧急会议,成立了“地震紧急对策本部”,救灾工作即刻启动。此时距地震发生不到30分钟。16时50分,菅直人举行震后首次记者会,呼吁国民保持理性,通过电视等媒体收集震情信息,力求把地震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由于日本实行地方自治,地方行政长官(县知事)没有请求,自卫队不可擅自进入。在震后第一时间,三个重点灾区的行政长官已向防卫省发出了派遣自卫队救灾的请求。而防卫省已先于内阁设立了省内“灾害对策部”,已然与灾区之间紧急履行了派遣自卫队的法律程序。震后仅15分钟,航空自卫队便派遣直升机和战斗机飞赴灾区调查灾情。震后仅40分钟,防卫相北泽美下令,海陆空8000余名自卫队员、300架飞机、40艘舰艇已完成集结,从不同基地飞赴灾区。震后不到3个半小时,从18时起,由防卫省直接部署、以自卫队员为主体的大规模灾害应对体制便已进入实际抢险救援。与此同时,内阁又与美国驻军紧急协调,12日上午,派遣自卫队规模已扩大至2万人、飞机190架、舰艇25艘。其中包括专门应对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的陆上自卫队的防化部队。 (北京《经济参考报》)

  其次,是信息披露及时、透明。灾情发生12小时内,包括首都圈在内,交通瘫痪、通讯切断。但电视、广播和Twitter等媒体尚可运作。以国家电视台NHK为首的电视媒体,全频道转播灾情,向国民传达逃生和救灾的各种信息。男女主持人头戴安全帽,一丝不乱地主持、解说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客观上起到了安抚、镇定民众情绪作用。鉴于有许多不谙日语的在日外国人,电视台开通了多语种救援服务,以英、中、韩文轮番播放,后又增加了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与此同时,消防厅等政府机构也及时开通Twitter以传播信息。

  再有,及时到位的公共服务,也是救灾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一环。地震发生于周五下午,普通人多在上班。而震后轨道交通瘫痪,东京等城市人满为患。政府要求,包括政府机关省厅在内,让出礼堂等用于市民避难。众多公共机构、大学也纷纷效仿。地震当天,仅东京迪士尼乐园中便有数万人过夜。(北京和讯网)


3、民众临危不乱 强烈地震见证日本秩序

  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剧烈海啸。各路媒体的报道,为我们展现了日本国民在超强地震之后的冷静、理性,处处可见秩序井然:在仙台市的一条马路上,人们集中在中间的绿化带避险,虽然有些拥挤,但无一人占用两边的机动车道;在东京涩谷街头,大批市民排着长队打公用电话,整个过程平和、淡定,而富于效率……(山东《齐鲁晚报》)

  日本平民面对巨灾的秩序感和镇定气质,实际上就是一种整个社会面对灾害的韧性表达。这种韧性的普遍养成,当然可以从国民性格中去寻找解释。比如,生死无常的人生观的浸透,比如,视风雅为清冷之物的美学,都会对国民的行为习性起到鼓励和规制作用。但是,社会秩序观的形成,从来不只是哲学的结果。哲学更多地影响个人行为,而社会秩序的形成则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意识协同,和协同后的行动范例。

  巨灾面前,对于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恐慌足以让自利性代替共利性,足以打破日常的协同习惯,从而损害平常秩序。强震中的日本社会仍能保持良性秩序,展现社会韧性,固然有国民性的因素,而更主要是持之以恒的,通过教育、防灾培训和社区建设而推进的非物质化的社会建设的结果。(北京新华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