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空圈地 伊春空难拉响支线警报
1、典型支线空难 失事航班两地“甩鞭子”
一个开通不到一年的地方机场,一条开通不到半个月的支线航线,终结了中国民航安全飞行2102天的记录。2009年8月27日正式通航的伊春机场,却以这样的方式纪念开通一周年。很少有舆论注意到,与2004年11月21日的包头空难一样,前后两起空难,都系典型的“支线空难”。前后两起“支线空难”有三个共同特点:(北京《中国证券报》)
其一,坠毁的飞机都系进口支线飞机。
其二,发生空难的航空公司都系地方航空公司。包头空难肇事方云南航空,当年系挂靠在东航名下的独立法人公司。伊春空难肇事方河南航空系深航的挂靠公司,而深航则系国航的挂靠公司。换言之,河南航空是国航名义上的“孙子公司”。
其三,无论是当年的云南航空还是今日的河南航空,前者在包头机场,后者在伊春机场均没有属于自己的专使本公司“机务、运控、维修”等独立的安全保障平台,用业界的行话讲,缺乏基本安全保障平台而“大胆”开辟的航线称为“甩鞭子航线”,这样的航线也能照飞不误,放到国外是绝对不允许的,也是不可能申领到航线许可证的。(北京《青年时报》)
2、地方机场扩张 三大短扳制约航空安全
地方政府的飞天冲动,创造了近年来支线航空的繁荣,他们甚至创造出“支线模拟航空公司”,这种模式最大的风险,正是牺牲了安全。航空业在高速公路、高铁动车极速发展的逼迫下,被迫向更多地方短途和冷线开辟市场,被迫不断以价格战应对铁路、公路的竞争,这种背景下,飞行员的素养、飞机成本的安全要求,往往会低于原来标准,这是不是也算一种宏观格局下的安全隐患?(陕西《华商报》)
业内人士称,航空业急速扩张,最短板是飞行员。“人才跟不上,不只是飞行员,还包括机务维修和空管交通人才的缺乏,但最典型的是飞行员人才跟不上,”“伊春空难事故的最终原因尽管还没有调查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支线航空发展到现在,是需要进行规范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安全水平!”“8•24”伊春飞机坠机事故发生后,一位民航管理部门的高层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中国经济周刊》)
3、经济利益驱动 地方政府亏本也要办航空
某国内支线航空公司高层透露,国内支线航空公司运营基本是在烧钱,平均每家公司每年至少要亏损上千万。受机型限制,支线飞机大多飞机小、座位少,加上起落频繁,因此单位效率低,运营成本高。仅从单一的支线业务来看,要实现单独盈利很难。(北京《新京报》)
在全国很多地方,人们都把建设机场看作是经济飞跃的重要契机。据测算,建一个4C级机场所需要的投资和所占土地面积,只相当于建设5公里长的高速铁路或者十几公里的高速公路,因此民航界有这样一种形象的说法:“只需1.5公里跑道就能让你连接世界。”地方航空公司建立的意义,实际上已经远超过公司能否盈利的考虑。(上海《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