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抗击金融海啸 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两会”
http://www.CRNTT.com   2009-03-16 05:00:03


 
一、压力机遇幷重 今年两会不一般

1、今年两会超乎寻常 中国经济最受世界关注

  3月13日,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闭幕。对北京来说,今年的两会有压力也有压力。压力来自于政治和社会两个方面,内地今年是六四事件20周年,西藏是达赖喇嘛流亡50周年,两股压力汇流,在海内外形成政治动荡的高气压,北京当然高度紧张,高度防范,不容出一丝差错;而社会的压力,则来自于金融海啸的冲击、增长率下降、中国失业人口飙升,改革开放高度发展遮盖的各种社会矛盾。

  但是,压力之余,北京也有机遇。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经济萧条,虽然给中国造成很大的负面冲击,然而也凸显出中国30年经济改革开放的坚实成绩,成为这次经济大衰退中的唯一亮点,幷被赋予拯救世界经济的重大使命。想一想,“中国救美国”这样的命题,在十年前,甚至五年前能够想像吗?如今,对北京来讲是最大压力的西方世界,反而在迫于内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改变了策略,把要求中国改善人权和威权制度的诉求放到了第二位,这就让中国大大地感觉到一种释放与轻松,这在不久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访华行程中就可以得到证明。(美国《世界日报》)

  而且这场百年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远未见底。美国经济从2007年12月开始即陷入衰退,日本和欧元区最近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赤字荒。新兴经济体的状况也不太乐观,但中国却可能是唯一的亮点与希望。一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困难主要是“输入型”的,中国经济学家甚至不承认中国有“金融危机”,而是受到西方国家深重危机的波及,影响了经济正常运行,中国的银行体系幷没有被破坏,金融秩序依然稳定。通过两会,世界看中国如何解套,能否率先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等待着“受其利好”。正如《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等国高度关注此次中国人大会议出炉的政策,因为它们都指望中国能通过唤醒国人的消费能力来“救全球经济于水火之中”。不可否认,世界经济所显现出的“对中国的依赖”也令两会吸引了全球目光。(日本《读卖新闻》)

  因此,很多西方记者已将兴趣转到中国与本国利益的“交集”上。3月13日,在中国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总理温家宝回答的大部分问题,都与金融危机和振兴经济有关,而涉及政治和外交的问题只有寥寥几个。若在往年,西方记者在这种场合大致都要抓住机会,就人权、自由和民主等问题,锲而不舍地测试中国领导人的智慧和容忍度。但在记者会上,除了个别记者提到西藏问题之外,西方媒体对“人权”、“自由”、“民主”之类的话题,似乎已经提不起兴趣。(马来西亚《南洋商报》)


2、瞭解中国最大窗口 两会愈益吸引全球目光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让人不能漠然视之,国家影响力正在稳步上升。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三,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已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发展和走势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态势和政治格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不逊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中国不仅在解决朝核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应对全球变暖、能源安全、反恐、环保等更多国际或地区挑战时也是如此。“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正在从中国人的共识一步步扩展为西方人的共识。(美国《侨报》)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不一样的表现”也诱导着世界重新审视“中国特色”,而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十年前,中国全国人大会议基本上不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最近几年却大为不同。以西方人的观念,中国全国人大固然还是“橡皮图章”,但其现实价值已不能用“橡皮”来衡量。因此,1200余名境外记者纷至沓来,搜寻“新闻”,当今世界上恐怕惟有中国的“国会”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显然外国记者人数远超去年,传递了不一般的信息:中国两会,成了吸引世界的“新闻富矿”。而去年年底在华盛顿举行的G20金融峰会,外国记者也不过千余人。(香港《南华早报》)

  在采访两会的过程中,海内外媒体甚至不愿放弃任何一个细节,因为他们希望透过这些细节,来解读中国在当前形势下的主张和意图。对海外媒体来说,两会是各国及媒体舆论窥视中国发展路向和发展计划的一个最大窗口。比如通过政协主席贾庆林的工作报告,世界想知道中国政治改革和体制改革的可能性;通过人大委员长吴邦国的人大工作报告,世界想知道中国法制发展完善的进程;通过总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世界想知道国务院在经济发展、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各方面施政的重点细节。当然,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焦点是,通过对一年亮相一次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密集采访,来瞭解中国各地政情民情的走向,从而抓到中国的正确脉搏。(香港中评网)


3、金融危机冲击中国 两会须寻求新增长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不断地试验和摸索,终于以经济和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事实,初步证明了“走中国特色道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它使固有的政治管理体制经受了各种挑战和考验,又使中国在世界其他主要经济模式中崭露头角、独树一帜。直到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之前,人们还在热烈议论“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在西方模式长期主导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的异军突起似乎给人类文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但是,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原本成功的“中国模式”构成了巨大挑战,也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特色”背后存在的重大缺陷,那就是还经不起外部的强烈冲击。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出口衰退导致失业和发展速度下降,在失去了外部市场的支持之后,“中国特色”也跟着失色;也许可以这么说,“中国特色”的成功要素之一,在于有庞大的海外市场,尤其是美欧发达国家的市场。但海外市场一旦靠不住,“中国模式”就少了一个重要的支撑点。(香港中评网)

  因此,两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寻找新的“中国模式”的重任。《联合早报》写道:“纵观当前世界形势,所有曾经成功的发展模式,都被金融危机打得千疮百孔,未来若干年还要不得不艰难地挣扎。这时候,若还要鼓吹和指望中国去照搬或仿效其他模式,都会显得不合时宜。”事实上,所有发展模式都在金融危机中重新检验,这对中国而言“是一大挑战更是一大机遇”。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结论获得相当的认同:“现在内需不足的缺陷凸显,中国决心乘势启动经济转型进程,虽然晚一点,但若成功,中国必将迎来又一个充满潜能的发展机遇期。”“目前世界在看美国,美国在看中国,中国在看自己。而唯有‘中国特色’最具备早日重新崛起的潜能。其东山再起,或许意味新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萌芽。”(北京中国政府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