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亿实业在大陆生产高铁扣件 |
中评社╱题: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框架思路与建议 作者:陈克明(福州),闽江学院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闽江学院“闽都学者”客座教授、华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曹海涛(福州),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教授、闽江学院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摘要】推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应该扩大和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强化两岸产业之间的紧密关系幷推进两岸产业体系的结构性对接,包括推动两岸产业合作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两岸产业合作的组织度、完善两岸产业合作结构、扩大两岸产业合作接触面等。为此,可以从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深化体制改革、台商投资区转型和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基金设立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两岸融合发展与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两岸融合发展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应该从不同的层面上完整地理解。首先融合是一个最基础的概念,其核心点是“融”,即如何实现“融而合之”是融合发展的关键点,不同事物通过“融”而建立起稳定的紧密关系,整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这种稳定的紧密关系使新的整体具有结构性的低可逆性能,也就是不会因为外力的影响而分解还原为原来的状态,所以,形成稳定的紧密关系是融合的本质特征①;其次,建立稳定的紧密关系幷不是最终目的,建立这种稳定的紧密关系,是为了通过它来形成整体的良性互动,推动共同发展,而这种发展又进一步强化相互关系,增强整体性,所以融合与发展是一个整体,融合发展强调资源共享和信息、能量的传导、转换机制作用,强调建立高效率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融合发展体现融合的整体性及其优越性;再次,两岸融合发展中的紧密关系是具有一体化性质的整体结构性体系化关系,即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是两个有机系统的整合,这种整合需要建立的紧密关系不但非常多,而且结构对应关系复杂,每一个耦合关系都只是融合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遵循一定的整体结构规律要求发挥特定的功能作用,不同的耦合关系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整体的发展。两岸融合是两岸经济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对接整合。
两岸产业合作和两岸产业融合发展都是建立、发展两岸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岸产业合作方式不同,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紧密度及其稳定性不同,两岸产业合作的初期阶段形成的相互关系相对紧密度较低,稳定性也较弱,两岸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及其稳定性是在两岸产业合作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可以说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是两岸产业合作的高级发展阶段。
两岸产业合作与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别不仅是表现在两岸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紧密度及其稳定性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两岸产业合作在初期的发展中只发生在个别产业、行业的相互关系上,横向纵向的关联度较低,属于浅表层关联和局部关联,当两岸产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两岸产业之间的关联必然向整体性融合发展,逐渐幷最终形成两岸产业的体系性融合,即两岸产业体系的结构性对接,实现两岸产业体系的一体化融合,所以,两岸产业融合是两岸产业体系的结构性紧密关系的形成幷稳定运行与发展。
因此,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不断地拓展和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在现有产业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合作关系,使这种关系达到紧密且稳定的状态。同时,不断扩大两岸产业合作的领域和接触面,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相互作用增强两岸产业合作关系,增加扩大两岸产业合作面,为两岸产业体系的结构性对接,实现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推动两岸产业合作的紧密度不断提高
(一)推动两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
两岸产业合作始于两岸贸易,即通过商品贸易建立两岸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阶段的两岸产业合作比较简单、零散,主要是最终消费品的互补性交易,规模小,结构单一,受市场等短期因素影响较大,因而稳定性也比较差。随着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不断发展,台商投资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主要推动力和重要形式,开始以嵌入大陆经济的方式展开两岸产业合作。
以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形式展开的两岸产业合作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的台商对大陆投资是以向大陆转移传统产业为主要内容,藉助大陆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优势,借道出海,推动了两岸产业合作的规模和深度的发展,其中包括投资带动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迅速扩大,尤其是大量的机器设备、原辅材料和零组件的输出,形成了投资带动贸易的态势,也建立起两岸产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这是相对于单纯贸易阶段的产业合作的重要发展,两岸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较之前更为紧密,稳定性大大提升。
随着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不断扩大,两岸产业合作关系得以不断深化,一方面是两岸产业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上游产业的跟进投资和ITC产业对大陆投资发展迅速,开始改变以传统产业向大陆转移的态势;另一方面,先期来大陆的传统产业也进行了本地化升级,包括原材料、设备采购本地化和人力资源使用本地化,推动了台资企业嵌入大陆经济的进程,通过要素资源利用和供应链关系,强化了两岸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以上两岸产业合作关系的发展深化过程的简要回顾,我们认识到:第一,台商对大陆投资,是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和深化的重要力量;第二,两岸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两岸产业合作的方式不同,两岸产业合作关系的紧密度也不一样。因此,随着两岸经济的发展,围绕台商对大陆投资和经营发展,寻求适合两岸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和条件的两岸产业合作的新方式,推进两岸产业合作的转型升级,是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引导市场面向转型。
长期以来,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基本以欧美等国际市场为主要面向,在大陆主要藉助于土地、劳动力要素资源优势,与大陆产业体系及市场的接触面相对较小,只是“借道出海”,侧重于外循环,因而与大陆经济的融合度有限。随着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引导台资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改变单纯依赖国际市场的格局,在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优势,确立国际国内市场幷重的新发展格局,通过进一步嵌入大陆经济体系的深度,以供应链、价值链关系的在地发展延伸,增强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的联系紧密度,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推动强强联合,摆脱“现实互补型”模式,向建立“未来共同发展型”转变。
两岸的产业合作从一开始到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以互补为基调的,其中特别是主要表现在“以台湾之长补大陆之短”,这种互补性的产业合作一方面是两岸产业发展水平差距决定的,但也在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人为的障碍和困难,两岸的业界只能从现实出发,做易见、易行之事,这就使得两岸产业合作局限在较低层次的传统产业领域,虽然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发展,但主要是解决了两岸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台湾的传统产业转移和大陆的劳动资源的利用和出口创汇。这种产业合作关系不但层次相对较低,两岸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相对较低。
随着两岸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两岸之间不但可以也应该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上进行产业合作,实现“强强联合”。随着两岸经济水平的提升,两岸都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两岸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有许多交集,互有比较优势,如果能够展开合作,不但能够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还有希望形成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提升两岸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这样的产业合作关系必然是高度紧密的,有助于推动两岸产业供应链、价值链关系的增强与发展。
第三,探索开展价值增值型合作,即从成本节约型合作为主向以提升附加价值型合作为主转变。
台商对大陆投资的早期主要是利用大陆的土地、劳动力要素资源条件,降低成本以保持国际市场竞争力,随后出现的上游产业跟进到大陆投资,也是产业供应链关系通过靠近厂商的方式节约成本,这样的两岸产业合作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低端地位。随着两岸产业经济水平的发展,通过两岸产业合作,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在成本节约型合作的基础上向增值型合作转变,即两岸相关企业加强在研发、品牌、行销通路、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合作,充分利用大陆市场潜力和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优势,将供应链合作延伸扩展到价值链合作,提升两岸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二)提高两岸产业合作的组织度
两岸产业合作的实现必须依托市场机制实现,但市场媒介的不稳定性对于两岸产业合作关系的强化和稳定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对此,可以通过提高两岸产业合作的组织度来提高和保证两岸产业合作关系的紧密度和稳定性。
第一,鼓励两岸企业在产业合作中合作投资。合作投资是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重要且有效的形式,是通过资本的融合以企业组织形式把产业合作关系固化,形成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紧密性的产业合作关系。现有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基本属于“单打独斗”的状态,两岸企业合作投资的案例极少。在继续吸引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同时,鼓励台商投资与大陆产业衔接性强的项目,与大陆企业合作投资,举办合资企业;鼓励台资企业参与大陆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改组、重组,有利于把两岸的产业合作置于特定的产业组织关系和组织形式之中,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的紧密度及其稳定性。
第二,提高两岸金融合作水平,通过两岸金融资本市场以各种间接投资方式展开产业合作,推动两岸产业资本的融合,两岸产业合作的紧密度必将得以进一步提升。鼓励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鼓励台资企业投资大陆股市,参与股权市场交易,鼓励台资企业参与债券、基金业务等,藉助于资本融合与大陆企业、产业建立产权关系,可以强化两岸产业合作的紧密关系幷增强其稳定性。积极探索台资企业参与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基金的建立与运行的模式,鼓励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通过资本融合促进业务融合。
第三,鼓励两岸产业(行业)建立和强化产业联盟。产业联盟虽然不是紧密型的产业组织,但它所建立起来的产业合作关系较之贸易型产业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要高,近些年来两岸产业联盟有一定的发展,主要是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如果能积极发展其他类型的产业联盟,如研发合作产业联盟、市场合作产业联盟和技术标准合作产业联盟,发展较高紧密度的产业、企业联盟,会强化两岸产业合作的融合状态。
三、拓展两岸产业合作范围,推进两岸产业体系的结构对接与融合
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两岸产业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两岸产业体系的结构性对接,实现两岸产业体系融合发展。两岸产业结构性对接的实现,需要有两岸产业合作门类结构的相对完整性和两岸产业合作接触面的充分性(足够大)这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完善两岸产业合作结构
第一,一直以来,两岸产业合作的主体领域在制造业,这与两岸产业合作的快速发展期的经济实际是相适合的,也就是两岸产业合作得益于大陆的工业化快速发展,给两岸制造业发展合作关系提供良好的机遇。随着两岸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凸显了以制造业合作为主体领域的两岸产业合作的不足,即两岸经济中的服务业占比都接近或超过各自GDP的60%,但两岸的货物贸易规模高达近3000亿美元,远远超过两岸服务贸易额,台湾对大陆投资也完全以制造业为主,据统计,1991-2023年台湾对大陆制造业投资总额合计为1547.6亿美元,占台湾对大陆总投资额中的平均占比为75%②。这就是说,两岸产业合作的结构现状与两岸经济结构的高度化现实不相适应,两岸产业合作向服务产业领域快速发展的潜力巨大,积极探索扩大两岸服务业的产业合作,是未来扩大和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的主要方向之一。
积极推动两岸服务业的产业合作,其意义还在于对推动两岸产业合作的转型升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代制造业高度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支持,两岸产业合作向高附加价值型合作转变,有赖于两岸在生产性服务行业展开高水平的紧密合作,推动两岸企业在研发、品牌培育、人力资源及智力服务等增值型服务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将对提升两岸制造业发展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作为两岸产业合作主体领域的制造业,就目前而言,也存在结构性不平衡问题,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中,电子信息产业占整个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超过四成,其中2021年台湾ICT产业对大陆投资额28.55亿美元,占台湾制造业对大陆投资的比重高达63.5%③,这意味着在门类项目繁多的制造业中,电子信息产业一枝独秀,其它门类项目投资比例偏低,存在结构失衡问题,这显然不利于两岸产业体系的结构性对接与融合发展。因此,扩大合作领域、完善合作结构体系,推动两岸制造业产业合作的转型升级,是推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三,继续扩大和深化两岸农业产业合作。推动两岸农业合作全面深化发展,发挥台湾农业产业化、精细化经营优势,藉助于大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分利用大陆农产品市场的巨大潜能,合理整合利用两岸农业资源,促进两岸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两岸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附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