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台湾县市长选举观察
http://www.CRNTT.com   2006-08-17 17:56:35


  中评社讯╱题:台湾县市长选举观察 作者:郑赤琰(香港),政治学者、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

  政治观察家为何感兴趣

  台湾的县市长选举已在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三日举行,笔者以政治学者身份亲往台湾,兹将观察心得报导如下:

  此次选举,蓝绿两党拚搏情绪较之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竞选过程中爆出的高捷揭弊案更是一波紧过一波,冲击到陈水扁的总统府身边幕僚陈哲男(时任总统府副秘书长)。令人纳罕的是,揭发高捷贪污案件者邱毅立委竟如写精彩的章回小说那样,有纹有络,高潮迭起,令人跟着选情不断追读下去,一个回合也不放过。

  最后大家还是很想知道今次的地方选举,民进党的上升气势会否逆转。同时,观察界也都密切关注马英九的表现。因为此次涉及全台湾的选举是马英九当上国民党党主席后第一次受到考验,而他更是把这次选举成败当作是他上马下马的政治前途决断。媒体更留意到今次选举也表现出,蓝绿己展开二零零八年的总统大选序幕。尤其是拥有三百多万选民的台北县县长选举,在选前一周出尽蓝绿高层,被当作是二零零八年大选的第一回合交手。

  泛绿的败选如何解读

  尽管这次的「三合一」选举是属地方性选举,但因为除了台北市与高雄市以外,选举遍及全台湾二十三个县市,谁占据多数便拥有更多的执政资源可以深耕地方,强化影响力;如果执政得法的话,可以在二零零八年大选及未来的立法院选举中发挥优势。

  因此,为了来届的行政与立法两大选举铺平道路,蓝绿对此次地方选举不但一点都不放松,甚至把它提高到一级大选来应战。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与民进党主席苏贞昌更在选前最后两天冲线时,把选举输赢的责任揽上身,声明选举不达到既定目标便会辞去党主席职位。由此可见这次选举已被当作最高层次的一仗来打。换言之,蓝绿将之视为下届总统与立法院的序幕战。因此,解读今次「三合一」选举,可相应地提高层次来讨论。也即是民进党、台联党的失败,不属被地方性的问题所拖累,而是受整体台湾统治问题所拖垮。

  如果从选举总得票率来判断,泛蓝所得的总得票率是百分之五十二点二六,较上届得票率百分之四十七点四,提升百分之四点八六;泛绿的得票率是百分之四十三点零七,比上届的百分之四十五点三,少了约百分之二点二三。这个差别在比率上来看也许不大,但是就实际的票数来计,却相差达八十万票以上。可见绿营的基本盘并没动摇,走失的应该是那些只看政策好坏不看人情面子的中间选民。这种情况当以城市的中产选民最为理性,反映在城市选票上,如嘉义市、新竹市、台中市,其至高雄县都可看得出来。

  嘉义市原是民进党执政,但变了天。其他两市得票率也大大倾向蓝营。至于高雄县贴近高雄市,台北县贴近台北市,这次选举蓝绿更以台北县市统合为选举议题,两县选民政见的敏感度不输给两市的选民。台北县蓝军大胜,得票超过绿军达百分之十以上;而高雄县原是绿军的强区,蓝军居然也在得票上大有斩获,得票率超过百分之四十,虽败犹荣。

  中产票的走失,说明了他们对于民进党执政下的表现有所失望或不满。据竞选期间蓝绿对峙的争论来判断,双方争论得很热烈的有两大议题:贪污舞弊与两岸政策。前者固然是行政滥权,说到底也是政策「货不对办」;说一套,做又是另一套。扯出的大旗,从早年搞政治运动开始一直到五年执政,都高唱:反黑金,抓改革。可是就在竞选期间闹出高雄市捷运泰劳骚动,爆发了有人居中舞弊套取外劳佣金弊案。

  这个弊案错综复杂,牵涉极广。不管怎样说,阿扁都难辞其咎。不要说选民不能理解也不能原谅阿扁,甚至他的高徒罗文嘉(台北县长候选人)也看在眼里感到不妙,在选举进入高潮时段,竟然打出「新民进党」的旗号,这无异宣布扁领导的民进党已变得陈旧不堪。罗此举无异会打倒在台上的所有民进党大老,他们在背后群起声讨罗不在话下,否则罗怎会快快偃旗息鼓再也不敢说?「新民进党」这种内斗当然逃不过眼光锐利的众多选民,罗的败北显然是被党的弊案所拖累。

  在选举期间,还闹了不少因为贿选与违选而被检调机关侦查与起诉的事件。其中闹得最凶的是桃园县的「非常光碟」事件。整个事件不管民进党候选人有否参与,但就制片人的全力志在破坏朱立伦形象的动机与行为,已给社会一个深刻观感:为了选举不择手段抹黄对手。不择手段还闹出了台中市市长候选人胡志强的病历,被民进党立委(医界人士)公开,并指胡志强健康有问题,不适合当市长。胡志强的对手,民进党的林嘉龙不但不认为此做法违反职业道德、冲击社会规范,反而将之当作向对手进攻的利器。社会观感为之哗然,连民进党也有人感到此举有辱党的声誉,选前已经向林劝退;但时已太迟,舆论已一面倒声讨这种公布对手病历的选举手段。比这个更糟糕的是,选举到最后,竟然有人制造马英九、朱立伦与胡志强搞同性恋的「新闻」,而且传出又有「非常光碟」在制作中。

  今次选举,「抹红」事件也是甚嚣尘上。被炒得最具新闻耸动性的是拉法叶购舰贪污事件。这案子发生在李登辉任内,因为涉及法国,贪佣金的证据在日内瓦,迟迟未成功向瑞士当局索取。这次在选举高潮中突然成功将证据文件索取回台,民进党上下也因此向媒体渲染一番,不但指国民党执政贪案累累,连中国前总理「朱镕基」竟然也被「卷入」──说是购舰佣金不但国民党的郝柏村等要员有份,法国官员有份,还包括「总理朱镕基」(北京闻及,指此控诉时空错乱,当时朱仍未当总理,以何名堂得此「厚爱」)。

  面对选举期间所爆出的弊案与丑闻,民进党在燃眉之急下,想到的对策全然显不出什么高明,企图用「抹黑、抹黄、抹红」的方法求个「半斤八两」。但是民进党所揭发的「案子」,多是牵涉李登辉执掌下的国民党之「黑金」,民进党对此早就「透支」了;以此当作大改革的对象,把旧事重提,已乏说服力。即使在国民党执政的台北市及其他县市,民进党所揭发出来的「案子」,也都远不及「高捷弊案」。

  因此作为「改革者」,一旦自己上台执政,竟连身边的重臣也被摆上弊案的神台,总统府与行政院(「高捷弊案」也在谢长廷任职高雄市长任内发生),是否真的如他们说的那么「洁身自爱」,选民终于作出了他们的判断。民进党的「改革者」形象,也就光环不再了。

  两岸政策:泛绿落空 泛篮务实

  其次,谈到两岸政策的政治效应,显然也在这次选举中,完全帮不了泛绿套取选票。在过去所有的大小选举中,泛绿都打着「台独」的大旗来打压泛蓝。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便用尽各种语言去丑化大陆,声讨泛蓝。

  泛绿的这种两岸政策在九十年代之前,当大陆的发展仍未形成大气候、国际经贸地位仍未举世瞩目、沿海各大城市仍未走向繁荣、台商在大陆仍未赚取过百亿元年利、还没有过百万台湾人在大陆经商与长期居住之前,这些丑化大陆的政治手法,有其政治市场。但是大陆的经济崛起与社会的整体向善发展,已是有目共睹,要继续想用丑化手法去高抬自己,也就失灵了。再加上北京方面也不像过去那样受到丑化便有所回应,况且有了《反分裂国家法》 与美国不支持台独的保证,对于今次的选举,大陆也能气定神闲,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这也大大化解掉了台独的攻势。

  比较泛绿的两岸政策,泛蓝的政策却务实得多,也够客观与理性。知道两岸的问题必须走向谈判的道路去解决,相信中国人的问题,中国人自己能解决,不能借外力自重。于是连战、宋楚瑜、郁慕明三位国亲新党魁毅然亲赴大陆,与中共建立「党对党」的平台。

  在这个关节上,陈水扁原本可借「扁宋会」所达致的共识去大陆「投石问路」,也可为自己的台独缓颊。可是在连、宋、郁登陆后所收到的旋风式新闻效应与举世称许的形势下,扁不但不懂借重自己的执政领袖地位,凌驾连、宋、郁三位之上,重新再为自己的「中间路线」争分,反而数落宋楚瑜,说他不诚实于「扁宋会」所达成的共识。扁的反覆,显然是受党内台独基本教义派所钳制。这样一来,扁失去与在野党共商两岸政策的机会,迫得自己继续在台独路上踯躅。偏是台独又过不了美国这一关,再加上自己又想不出有更好的政策可以赢得大陆的信任而打破民进党与共产党的僵持局面,因此在今次的选举中,泛绿的大陆政策已经变成他们的政治包袱了,丑化大陆的手法再也不是取之不尽的票仓了。由今次台联党全军覆没的惨败成绩,更可看到以台独教父自居的李登辉的台独牌已经打不响了。

  国民党胜选两大因素

  由上所述,说明了民进党的弊案与两岸政策是他们败选的重大原因。但选举是两党的交手,民进党有弱点,也要得有国民党的以强胜弱才行。说到国民党的胜选,相对来说有两大因素。

  第一是国民党强调了自己的改革自新,在选举中高举改革的旗帜,不但要改革过去国民党的黑金政治,同时也要改革民进党的腐败无能。加上马英九在争取党主席的党内竞选过程中,以自己的「不粘锅」形象示人,而且还以严厉打击贿选警戒对手。这些,都给人留下一个清新的印象。也令到这次「三合一」选举无法抓到国民党主席的弱点。相比之下,陈水扁却在弊案频传下,处处挨打。再加上媒体大事报导今次选举乃是二零零八年的总统选举揭幕战,作为对手的民进党大老在弊案风声鹤唳下,个个垂头丧气,无法自外于弊案的失责。

  第二是相对来说,国民党在今次选举中,再也不像过去参与选举那样,既不敢打出统的牌,又不敢沾独的边,变成两边不讨好。今次则在连、宋、郁三巨头登陆后,再度肯定了「九二共识」,与大陆打和解和平的牌。而作为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又懂得善用泛蓝大老们在大陆所取得的友善的政治资本,肯定他们的两岸和解政策,对大陆有守有为,对台湾也敢作出承担。这样,就把泛绿的两岸政策大大比下去了。

  泛蓝加强合作可赢得○八年大选

  总之,由于陈水扁执政五年多来的政绩一片空白,行政院五年换了四次院长,立法院两次选举也始终扳不倒泛蓝的多数,结果既无行政的成绩,更在立法院处处碰壁。如此状态,要不吃败仗,也难矣。

  由此看下去,在民进党选后又出现党内激烈权争、内斗不绝令新生代失去信心等情形看,要在两年内打翻身战,机会很微。而国民党今次能有大胜,也要靠泛蓝在选举中没像过去那样闹分裂。今后的两年,如果泛蓝仍能够维持合作无间,泛蓝赢回江山,可说在预料中矣。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6年1月号,总第97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