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中)、中评社社长郭伟峰(左)、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圆山饭店董事长李建荣(右),三位客家人用客家话聊天。 |
在当代台湾,客家籍的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与媒体最有缘分。他曾任中央社记者,是新闻人出身。1979年7月,许信良等人创办《美丽岛》杂志,并担任杂志社社长。1980年8月,许信良结合了一批热心的海外人士,在东洛杉矶开办了《美丽岛周报》。1984年7月,创办《台湾民报》周刊,自任社长。2009年推出以谈论两岸议题为主的《美丽岛电子报》,维持至今。
客家人的崇尚文化精神,决定了客家政治人物具有充沛的文化气质,崇文的精神非常突出,与新闻传媒的天然接近性就更加大。通过报刊等媒体形态来传播思想的动力就格外强烈。而在从事媒体工作的同时,又因为资讯畅通、思维启迪,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就更加透彻,更有助于从事政治运动。所以,从事过媒体工作的客家政治人物,政治见解往往比较超前领先。
客家人与传媒在开拓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做出了贡献
台湾客家人历来是台湾新闻媒体的中间力量,大概可以说,没有客家人就没有成功的台湾新闻媒体。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没有客家人就没有今天的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
马英九、吴伯雄等客家政治领袖与各界人士共同开创今天的两岸和平新局面,大家都清楚,其功绩不必多叙。
在两岸关系的历史进程中,客家籍的新闻工作者也得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两岸新闻双向交流中,第一批首次访问大陆的台湾媒体两位记者之一李永得,是高雄美浓客家人。第一批访问台湾的大陆媒体两位记者之一郭伟峰,是广东梅县客家人。这或者是历史的巧合,但也是客家人无所不在的象征。这一来一往,打破历史坚冰,开创了两岸关系双向交流的历史新时代。
台湾的媒体领袖、客家人黄肇松,是台湾第一位采访大陆国家主席的媒体人。1990年,中国时报总编辑黄肇松带领采访小组到北京,见到了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杨尚昆对两岸关系及大陆对台政策作了至为详尽的解释,通过中国时报的全面报道,引起了台湾社会各界的共鸣,因而揭开了两岸的大交流序幕。但是此后22年,再也没有过台湾媒体得以专访大陆的国家元首。不过,中国时报从此成为了两岸新闻交流的重镇,仅仅黄肇松在台湾接待过的大陆媒体访问团,可能不下200个。两岸新闻交流发展,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实质发展。
现在,台湾的客家媒体蓬勃发展,报纸、电台、电视台百花齐放。当然,从规模上来说,与其它大报、大电视台等等难于相比,但是客家媒体的存在与发展,意义非同一般。
台湾的客家媒体,不能仅仅从蓝绿政治的政治角度来作理解。必须认识到,台湾的客家媒体是两岸客家文化的至为重要的传播载体,有利于促进两岸人民的认同。
从形态来看,台湾的客家媒体大部分都是小众媒体,影响力比较多的是在客家民系内部。台湾的专家认为,族群传播通常被赋予五大目的:传播宣扬族群文化,提升族群荣誉感;传递族群文化;沟通各族群差异文化内涵,减少误解,建立本身就是多元的主流文化。
台湾媒体指出,现在台湾客家人中会使用客家话的只有200多万人,他们多集中在客家聚集区域,占客家人总人数不到一半,且以年长者居多。语言学家们为此忧虑客语的消逝,而在岛内提倡客语保护和宣传。这种情形下,能使用客语进行大众传播对客族来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族群语言有强大的凝聚力,借助大众传媒不仅能传承文化,还能实现族群类聚。但以客语作为传播语言介质,究竟是以客语吸引客家人的收视,继而扩大客语的影响,还是人为区隔受众,阻隔非客语使用者,由此制造了传播的藩篱,客语会否变成“双刃剑”?这是有争论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跳出细节看宏观层面,可以知道,台湾的客家文化源自大陆,客家文化又理所当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客家文化的保留与发展对大陆客家文化必然有正面的影响。目前,客家人的主体在大陆,但是,客家文化的发展新趋势在台湾。双方的文化交流,必能极大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其在今后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要起到的作用,独特而无可替代。
因此,客家与媒体的关系在台湾就需要从三个层次来作效果观察:1,是否有利保留传承客家话;2,是否有利促进客家文化的发展;3,是否有利促进两岸或整体客家文化的认同。如果这三项指标都能够呈正面的效果,那么,台湾的客家媒体的历史责任与进步意义,就是重大的,有价值的。
结论
综上所述,结论有四点:第一,客家与媒体的关系,是客家精神的具体体现。第二,客家与媒体的关系,不是族群内部的小众传播范畴,其与历史、时代、民族以及国家前途命运密切结合。第三,客家媒体人具有民族大义的自觉性。第四,两岸客家媒体人支持两岸关系的交流和发展,已经在发挥重要作用。台湾客家媒体今后在承传民族文化、促进文化认同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客家人创办领导的媒体是客家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客家媒体的作用及影响力并非局限在客家语言和民系之间,其影响力可以穿透整个中华民族。第三,客家媒体能够在民系内部传承客家语言,但是更要对外传播客家文化与精神。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3年2月号,总第18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