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建统一动力:从中山精神出发。 |
中评社讯╱题:中国崛起与台湾社会统一动力的重建;作者:杨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教授、博士
‧对于中国大陆来说,最好的情况是,台湾加入到中国整个的崛起过程之中,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统一,在逐步统一的过程中获得双赢;如果最高目标无法实现,那么台湾应安于现状不至于妨碍中国的和平崛起,统一问题让时间和形势决定。而台湾分离主义势力将大陆领导层确定的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视为台湾和平独立的机遇期,并使二者之间的冲突尖锐起来。这种状况的持续,不仅双方的目标无法达成,也许连和平都可能成为牺牲品。
‧和平统一仍然是新时期中国战略任务之一。从目前两岸复杂的情况看,依照难易程度排列:最不难实现的是没有统一的和平,较难实现的是没有和平的统一,最难实现的是和平统一。
‧仔细考虑以下两岸的关系:尽管有一些外国的影响,但归根结底还是两岸中国人内部关系出现了问题。两岸的中国人已经摒弃了外族的干涉,都积累了足够的财富,都到了能够自己作出决定的时候。因此,是否统一实际上还是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责任与意愿问题。
帮助台湾社会重建
统一动力的必要性
一、台湾一方统一的动力出现空洞化
自一九七九年以来,中国大陆积极推进两岸和平交流,以期实现中国最终的统一。目前业已达成两岸人员的大规模往来和密不可分的经贸交流,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程度甚至已经让台湾当局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但另一方面,大陆提出的以「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的方案一直没有得到台湾方面的接受,台湾岛内的一些政治势力借助族群情绪的反弹正试图实现法理上的台独。民进党人在选举过程中,推出了修订宪法、建构「台湾民族」的时间表。
今天在台湾社会内部,寻求两岸统一的动力出现「空洞」趋势。原先因内战中止、亲人团聚、两岸和解而产生的趋合的热情已经冷却。随着台湾的政治制度和选举制度的变迁和实施,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有下降趋势,台湾意识有凌驾于中华意识之势。再加上具有中华意识的老一代人的自然退出,台湾青年又是在去中国化的教育中成长,寻求中国完全统一的动力在台湾社会已经相当缺乏。在九十年代国民党当局提出的《国家统一纲领》也因为政权的更迭和社会中统一动力不足,早已被束之高阁。
反对分裂可以是压迫性的,但和平统一决不是强迫的。除了历史责任外,和平统一靠的是来自双方社会内部追求统一的动力。因此,如果我们要继续寻求和平统一,那么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如何帮助台湾社会重建统一的动力。
二、和平统一的新任务──动力重建
回顾中国大陆实践「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过程,可以发现,当以制定好的政策和措施作用于台湾社会时,不时会出现作用力方向上的错乱,以及阻碍力与驱动力相互抵消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两个。客观上讲,反独和促统两种力量在亲和力衡量尺度上的表现是不同的。在最近十几年的台湾社会,往往「独」的力量集中在权力的中心。对这种处在权力中心的独派势力的打击,很容易被掌握权力的人将之转化为台湾社会对大陆的敌对。从主观上看,我们对变化中的台湾社会需求和动力,的确缺乏精准的分析。
如果我们还要继续走和平统一之路,那么就有必要对两岸之间实现统一的新动力进行分析和整理。这些新的动力必须在巨大的阻碍力存在的环境下重建,所以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先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先有共同的利益,才会有共同的认同和机构。
重建统一动力的可能性分析
一、两岸和平统一是否具有基础?
和平统一的信心不是来自统一的一方对自己实力的估计,而是来自对双方是否都能存在统一的动力的评估。如果一方统一的动力出现空洞,那么另一方和平统一的信心则来自对统一的动力能否重建的评估。
根据一体化理论,文化的同源、地域的贴近以及利益的共同性是两个社会实现统一最良好的条件。两岸文化同源,其文化的相近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走向统一或一体化的成员难以比拟的。地域贴近也是事实。台湾的地理处境,使它的经济无法脱离与大陆的联系,无法超脱东亚地区。在中国大陆经济迅速发展、东亚一体化进程开始启动后,台湾当局政治上的分离政策,使之不能很好地利用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助力,在东亚整合过程中被边缘化。台湾当局的这种脱离基本地缘要素的政治诉求已经给台湾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引起台湾企业界的抗议。我们制定的和平交流的政策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经济和人员的广泛交往创建了一个两岸民间交流的平台,虽然这种平台还不至于立刻建立新的统一认同,但它的确促进了两岸之间新的共同利益的成长。
从以上三个方面评估,两岸之间经过一个过程最终走向统一是完全可能的。那么如何提供某种环境让台湾社会开始重建与大陆统一的内部动力是我们思考实现和平统一道路的重点。
二、台湾社会和平统一动力的起点在哪里?
既然具有统一的基本条件,那就说明和平统一是一条可能达成的目标。和平统一的起点,应当建立在对台湾社会现存统一动力的评估基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