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新农村是中央治国方略的重要一环,图为上海马陆镇樊家村的农民别墅。 |
中评社讯╱题:用新农村建设统领新时期的「三农」工作 作者:马晓河(北京),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意义何在?
.为何说新农村建设体现了中共的新型治国理念?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目标是什么?
.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重视哪些问题?
建设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近几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政策,使得农业、农村发展出现重大转机,粮食生产连续两年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市场明显转暖。
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二元结构不断扩大,使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和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大,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城镇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滞后;工农业发展差距不断拉大,食品特别是粮食安全隐患增加;资源要素向城市流动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在持续萎缩。面对这些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用传统办法很难解决,甚至还会引起其他矛盾。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另外,当前钢铁、水泥以及石化等产业的产能开始过剩,大量日用工业消费品积压,银行存差也在持续扩大,要消除这些矛盾,中国也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开展新农村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内容
中共的十六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而且还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并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紧接着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提出,到「两个趋向」论断,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共和国家在调整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的脉搏。
我以为,上述三大概念的产生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层次,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从战略决策思路演变到具体化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它是将战略思路、战略取向进一步具体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在现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政策内容。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用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一个完整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方面进行过三次大调整。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通过改革,农民对自己的劳动时间有了支配权,对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有了使用权。这次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二次改革是二○○○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主要是为农民减负,落实国家在「三农」方面「少取」的政策。这次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它不但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还取消了延续二千六百年来的皇粮国税,从制度上动摇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税制基础。可以预见,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是长期的和深远的。
第三次就是最近两年提出的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宏观层次和农村建设内容看,这次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提出,是通过改革和发展给予农民实惠更大、范围更广的优惠政策,更多方面的公平待遇,使他们也能享受到由公共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由此缩小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