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对于中国现代化意义重大 |
中评社讯╱题:「三农」话语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作者:王盛开(江西),江西上饶师院经济系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在职博士生
•「三农」话语的变迁反映了什么问题?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 现阶段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的途径为何?
改革关放以来社会
流行「三农」话语
从社会流行语可以知晓,有两个时期,社会特别关注「三农」:一是改革开放后的前七年即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五年,如包产到户、家庭承包责任制、一号文件、万元户、乡镇企业、撤社(人民公社)建乡(乡镇政府)等成为社会甚为流行的话语,在各种媒体出现频率很高;另一是近七年即一九九八至二○○四年,抛荒、民工潮、白条、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工工资、农民收入等成为社会热点话语,不时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上。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关于「三农」的流行语呈现出三大特征:前期积极关注,正面宣传,「三农」成为中国政革的原动力和代名词;中期搁置一边,少有问津,「三农」问题没有被社会关注;后期被动反应,问题多多,「三农」成为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不难看出,「三农」话语的变迁反映了中国「三农」的处境:一是「三农」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弱化和边缘化,二是「三农」问题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越来越突出和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行的「三农」话语说明,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直面中国「三农」问题,要把它放在整个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加以考虑,探索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模式。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四年是近七年来「三农」成绩最大的一年。这主要得益于税率降低、税费减免、种粮补贴及农民工工资兑现等「少取、多予」政策的较好贯彻。但「三农」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变,关键是「搞活」问题。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当中共和政府自信并相信广大农民时,农民不仅回报以高度的政治信任,更能发挥巨大的创造力(赵凌、于建嵘)[1]。 这就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出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和谐社会,是理想目标与现实过程相统一的概念。法国思想家傅立叶(Charles Fourier)首先提出了「和谐社会」(又叫「和谐制度」或名「法朗吉」)这个概念。他给人类描绘了一种统一的和谐欲望,这是一种把个人幸福与人类结合起来的欲望,在这种社会里「协作」是其本质的特征。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应是和谐社会的最为理想的目标。
中国高层深思熟虑提出「和谐社会」,可以说是从理想回归现实,具体指的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要求是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四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它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前提和基础上提出的,是现实过程中追求的目标。正如朱力教授所说:「和谐社会」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农村和谐社会是整个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就整个和谐社会构建而言,最重要的是城乡协调发展,农民与市民平等享受社会的权利和履行社会的义务。农村和谐社会有其特殊要求:一是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也就是从贫困向温饱、小康社会过渡,达到富裕的生活水平。二是社会政治权利的尊重与获得。实现农民民主,农民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农民权利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三是教育文化的迫求和享受。农民不是愚昧的代名词。农民应该而且必须获得充分的教育权利,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转变农民的一些传统落后观念,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四是农民各阶层的相融合,农村发展与自然环境融合。祗有社会结构合理,社会制度体系完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整个时代相适应,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农村社会才会呈现出和谐的特征。
现阶段构建农村
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层面来说,「三农」的每次进步与发展都与革命和改革相联繋,土地改革、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带来了「三农」的发展,也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夯实了基础。从现实层面来说,农村税费改革,需要不断地展开、深入和完善。因此,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的农村社会的变革应是现阶段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