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由党首福岛瑞穗(左三)为团长、前首相村山富市(右二)为顾问的日本社民党代表团。 |
中评社讯╱题:「厌华」情绪与中日关系 作者:晋林波(北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亚太研究室主任、博士
•日本的「外交民意测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恐华」与「厌华」为何在日本大行其道?
•为何说中日两国相互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
•日本的「危机意识」对未来中日关系发展有何影响?
日本社会「厌华」情绪蔓延
二○○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二○○四年度「外交民意测验」结果显示,日本国民中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仅有百分之三十七点六,比二○○三年下降十点三个百分点,成为一九七八年以来同样内容统计的历史最低点。与此数字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华感到「不亲近」的却高达百分之五十八点二,比二○○三年上升十点二个百分点,创下了该项统计开始以来的历史新高。
一般而论,任何民意测验的数据都有一定的偏差,甚至还有不可信之处,但是,如果是一项长期持续的调查统计,它所反映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不可忽视的。日本内阁府的「外交民意测验」始于一九七五年,每年进行一次,它是日政府为掌握国民对外意识的变化,并为制定对外政策提供参考数据而进行的一项可信度较高的调查。自一九七八年以来,有关日本国民对外国「亲近感」的调查一直是该民意测验的重要内容。在八十年代末以前,日本国民对华「亲近感」年度平均值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与一直占据首位的美国相差无几;一九八○年曾一度高达百分之七十八点六,超越美国,创下了该项调查的年度最高纪录。然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华「亲近感」却不断下降,以致去年降到不足百分之四十的历史最低点。
在考虑两个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时,如果说这种「亲近感」的起伏升降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的话,那么「不亲近」感的大幅度上升却是值得关注的事态。因为虽然「不亲近感」之中也包含「无兴趣」或「漠不关心」的成分,但是感情上的「疏远」甚至内心深处的「反感」和「厌恶」无疑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亲近」感的持续上升同时包含着「疏远」、「反感」和「厌恶」成分的增大。事实上,伴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华「不亲近」感的直线上升,日本社会上的「厌华」情绪在近年来一连串的中日正面冲撞事件中不仅以「过激反应」的形式表露无遗,而且还呈现出进一步蔓延扩散的态势,并逐渐取代以往的「亲近、友好」的主流对华观念的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