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5月20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随着新冠疫情在全世界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各主要国家的疫苗研发工作正在夜以继日地全力推进。从今年1月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就一直在全力推动疫苗研发工作,目前全球正在研发的疫苗已多达120种,其中10种已进入临床试验。
3月16日美国的一款核酸疫苗宣布正式开展临床试验。真是无巧不成书,中国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团队开发并率先获批进行临床试验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居然在同一天注射到第一名志愿者体内。即便是对疫苗研发一无所知的外行,也足以通过这一“巧合”对疫苗研发竞争的白热化具有了感性认知。3月底,以色列也宣布在研制新冠病毒疫苗方面取得进展,将很快进行动物实验;4月初,美国进行了贴片式新冠病毒疫苗的动物实验。4月28日,中国第四款疫苗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日前,中国的第5款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5款疫苗接受试验的志愿者共达2575人,截至目前没有收到“重大不良反应”报告。如一切顺利,今年7月可完成二期试验。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公司旗下的第四建设公司承建的国内首家人用P3(三级生物安全水平)生物医药车间,日前顺利建成交付。该项目的建成,标志着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应运而生,投产后年产量可达1亿支,具备满足大规模紧急使用和常规接种的生产条件。尤其是在国内目前尚无针对人用疫苗的高级别生物安全生产车间的建设标准背景下,该项目的建成还填补了国内重大疫病防控在疫苗领域的生物安全空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药品和疫苗研发意义重大。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所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克尔来福”目前也进入了二期临床研究,今年7月就可望实现商业化生产。其一期研究的试验接种者是144人,二期则增至600人。北京市政府专门在大兴医药园为其提供了7万平方米的产业化基地,预计该疫苗很快也将投入试生产。目前该公司是双管齐下,即临床研究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同时推进。
中国在新冠病毒疫苗研发道路上获得的领先态势,有赖于抗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强有力指挥和举国体制下的大协作。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通力合作下,中国推动了从共享信息到共同完成实验,乃至多种疫苗相继进入新研发阶段。与此同时,疫苗研发生产相关产业的企业也积极参与。中国疾控中心在疫情之初就与其合作企业达成共识,共同开展疫苗研发,由此保障了后期疫苗大规模生产的能力。此外,众多志愿者也积极参与疫苗临床试验,为疫苗研发提供了足够的样本,尽可能减少误差。
中国科研企业还与外国联手研发新冠疫苗。如4月23日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宣布,BioNtech与辉瑞联合开发的BNT162疫苗获德国疫苗和生物医学联邦研究所Paul Ehrlich Institute监管批准,将在该国展开临床试验。这也是德国首个新冠疫苗临床试验。
中国天津的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则与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RC)携手开展新冠疫苗的研发合作,有望今年秋季在加拿大进行二期临床试验,未来或在加拿大进行大批量生产。据悉,该疫苗是由军科院陈薇院士团队和康希诺公司联合开发的,也是全球最早进入临床试验的五个疫苗之一。
对中国的这一研发态势,《华尔街日报》于4月27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疫苗研发进展迅速,“美国需要赢得新冠肺炎疫苗这场赛跑”。而一些美国政客对此又故伎重演,再次诬陷中国窃取美国的疫苗研发成果,但国际社会对类似奇谈怪论根本就不屑一顾。
各国研发疫苗的迅猛进展显然引发了该文作者的危机感,他建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实验室进行疫苗评估和动物试验的同时,与企业合作进行早期安全性测试,以便争取宝贵的时间。文章认为率先研制出疫苗的国家将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并将藉此有效推动重启经济并增强全球影响力。
美国领导疫苗研发工作的是“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发展管理局(BARDA)”,这是于2006年为了应对生物恐怖袭击而成立的,它隶属于卫生及公众管理部(HHS),负责研发和生产各种药物和疫苗。从今年3月新冠疫情在美国出现蔓延势头以来,该机构已为研发疫苗投入了12亿美元以上的巨额资金。
BARDA不仅在全力推动疫苗研发,而且还在为一旦疫苗研发成功后的批量生产做出了部署。此前它已与强生公司各自出资5亿美元,强生公司研发的疫苗预计将在今年9月开始临床试验,这是为届时开足马力生产疫苗先行开展设备投资。与此同时,BARDA还向美国生物医学企业莫德纳公司出资4.3亿美元,该公司有望在今年秋季研发出疫苗,这笔投资是为了在疫苗研发成功后从该公司大量购买疫苗。除了本国企业以外,该机构还向法国著名药企赛诺菲公司提供了资助,以至该公司CEO表示可以让美国政府获得最大的预购订单,此言在法国引发了轩然大波。
4月30日,美国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宣布,美国计划在明年1月前具备提供数亿支疫苗的能力。显而易见,目前美国正在竭尽全力增强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美国为了抢得先机,甚至不择手段,打算跳过疫苗研发的一些关键程序,例如动物试验等,这一动向引发了美国学者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
为了推动相关疫苗研发工作,欧盟于5月4日举办了一次国际视频会议。会后欧盟宣布,各相关国家及其民间团体已承诺将为此提供合计74亿欧元的资金,其中日本的出资额高达12.4亿美元。包括中国、日本、加拿大和英国等4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一会议,比尔·盖茨基金会也参与了会议,会议强调在疫苗研发中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英国首相约翰逊在会上表示,研发疫苗是“我们此生最需要共同努力的最紧迫问题。”
英国牛津大学日前则宣布,该校研发团队正在研发的疫苗可望于今年9月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这比原计划至少提前了8个月。4月30日,该校宣布与英国药业巨擘阿斯利康公司携手攻关疫苗研发,英国政府也向其提供了2000万英镑的资助,目前相关团队力争在年内形成1亿支疫苗的生产能力。该疫苗是几年前为治疗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而研发的,即将对6000名志愿者开展试验。
与此同时,其他欧洲国家也在为此摩拳擦掌。欧盟日前向德国一家著名的疫苗生产企业资助了8000万欧元,力争在疫苗研发中占有一席之地。俄罗斯也正在加紧新冠疫苗的研发工作,今年9月可望进入二期试验。
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是一个由7个国家的相关基金会出资组成的国际协调由机构,该机构旨在促进所有人都能公平地获得疫苗。凡接受其资助的疫苗研发企业必须确保以公众能够接受的价格提供疫苗。日本是向该机构出资的7个国家之一,在日本国内则是由内阁府下属的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负责相关的疫苗研发工作,但该机构的资金实力有限,只是在疫苗的临床试验环节能得到政府的资助。
历史经验充分表明:疫苗从研发到后续生产等各环节都需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对新冠疫苗研发来说就更是如此。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即便剩下一个国家未能控制疫情都会殃及全球,因此试图通过率先成功疫苗研发来抢占先机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欲使疫苗能够成功遏制新冠病毒,就需要确保同时实现速度、规模和可及性这三个目标。速度和规模无需解释,可及性则表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富翁和穷人都能够接种疫苗。但日前在美国国会的一次听证会上,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部长阿扎尔已明确表示:在疫苗上市后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因为政府无法控制疫苗价格,而研发和生产疫苗需要大量投资。
在世界卫生大会即将召开前夕,包括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在内的140多名各国政要发表联名公开信,主张新冠疫苗的研发突破必须跨国界共享。该信呼吁:“各国政府和国际合作伙伴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制定一项全球保障措施,确保在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时,迅速进行大规模生产,并免费提供给所有国家的所有人。”信中还指出不能把较贫穷的国家留在队尾。世界卫生组织也强调,推广新冠疫苗不适用市场模式,该疫苗不应受到专利保护。
就规模而言,新冠疫苗的需求量将不下10亿支,而人类历史上曾达到这一规模的疫苗只有一种,即小儿麻痹症疫苗。所以,不仅是疫苗的研发速度非常关键,后续能形成怎样的产能也是至关重要的。至于该疫苗的覆盖面,就更是不言而喻。所以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必须得到庞大的国际合作体制和产业链的强力支撑,国际合作是完全不可或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