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图 |
中评社香港8月28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中国的通信事业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受匪浅。
1900年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上海和南京的电报局开始开办电话业务。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0.05%,电话使用者只有26万。1957年底全国建成以北京、上海、新疆电台为骨干的国际无线通讯网,以及以北京为中心的国内长途有线通信网;1958年北京电报大楼竣工投产,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综合通信枢纽;1959年中国建成了第一条微波电路。
通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说还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通信产业一度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明显短板,其时全国电话普及率只有0.38%,不及世界水准的1/10。那时每200多人才有一部电话,比美国落后75年!那时中国几乎没有家庭电话,直到上世纪80年代,安装一台电话要托朋友找关系,还需要支付5000元之多的“初装费”,而当时中国人的平均月薪才百把元。即便装上了电话,也只能拨打市内用户,如果要打国内或国际长途电话,还得另外申请开通。
当时的状况是:市内电话没有骑自行车快,长途电话没有坐火车快。打国内长途电话得去长途电话局苦等数小时之多,以至有些人只能带着被子在那里的长椅上通宵等候,连北京也有20%的长途电话无法接通。由于无法满足城市中市民的电话安装需求,只能在各居委会安装一部传呼电话。电话来了,由传呼员记下对方的电话号码,再上门传呼告知,接电话人再用传呼电话打回去,这样的效率是如何低下可想而知。那时新出品的电话还有很时髦的名称:“程式控制交换机”,以区别于原先的摇把子电话和拨盘式电话。华为公司成立之初,主要就是经营这种电话,而且还只是一家香港公司的代理。上世纪80年代末,“大哥大”开始崭露头角,一台厚度不亚于砖块的行动电话居然售价高达2万元之多,而当时“万元户”已是令人仰慕的对象。对广大消费者来说,这样的通信设备是他们根本无力问津的,为了解决移动过程中的联系问题,许多消费者只能购买传呼机(又称“拷机”或BB机)挂在裤带上。
1987年11月,广州在全国率先开通蜂窝类比行动电话系统,并打通了全国首个蜂窝模拟行动电话。随后,行动电话渐为人知,中国移动通信发展由此起步,信息通信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