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仁方 |
中评社台南12月4日电(作者 丁仁方)台湾九合一选举已经落幕,针对此次选举的结果,各方都有许多解读,笔者也从选举竞争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察。
首先要强调,任何的观点笔者都相当尊重,台湾选举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与社会动员过程,影响因素很多,不过在推论可能造成选举结果的直接原因时,应该尽量避免过多价值判断,或仅以成败论是非。如果提出可能影响的原因,至少也应该说明这些原因跟选举结果间的因果关系为何?影响方式为何?影响到底有多大?不然就容易造成过度推论或过度简化。
笔者在选前就预测在21个县市首长选举民进党将大败,仅能保有4或5席。选举结果,国民党获得13席,其中有8席是现任,另外新当选的5席原本基本盘都是蓝大于绿的选区。笔者之前也曾指出,国民党在台湾地方选举原本就有一定的基本盘及组织优势,加上这次选举最重要的两个决定形势:选情极冷导致现任优势和低投票率,以及负面选举整体不利于民进党,几乎大半决定了这次选举的结果。其他包括政党支持度或好感度、蔡英文施政满意度、青年选票流动、“抗中保台”议题等,都与本次县市首长选举结果“脱勾”。这些其实都有各种数据调查及研究为依据,并非仅凭主观感受推断。以政党支持度或好感度为例,即便在11月,民进党仍然领先国民党不少。
如果对照其他选举结果,就可以知道不能一股脑把这次选举结果全部归诸于蔡英文、苏贞昌执政失败。譬如说,在全台湾总席次910席的县市议员(含六都)选举,国民党获得367席,比2018年选举还少了27席,民进党则获得277席,比上次选举增加了39席。其中,在国民党都当选市长的北、中4都,国民党籍议员总席次比2018年还减少3席,民进党总席次反而增加了10席。
若再进一步观察及比较各县市长选区得票总数及得票率前后变化,更可以发现国民党即便夺回2014年受到太阳花学运拖累而败选的几个都市选区,包括台北市、基隆市、及桃园市,选票成长除桃园市比较明显之外,其他都相当有限。以台北市为例,蒋万安虽当选市长,但蒋只获得42.29%相当于基本盘的选票,因为总投票权人数减少,蒋得票率虽略高于2014年国民党提名的连胜文(40.82%),及2018年提名的丁守中(40.81%),但得票数却低于以上两位。桃园市国民党得票数成长较多,除了因这几年桃园市人口成长较多,再进一步深入瞭解包括桃园市、台南市、屏东县各地的政治情势,民进党候选人得票数都不如预期,最主要还是因为民进党派系在这几个选区严重内斗,出现“反动员”状况,这个变数并没有反映在选前的专业民意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