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
中评社╱题:新时代的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 作者:李义虎(北京),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
作者指出,文化自信是十九大郑重提出并确立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解决的是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自处的问题。如果说“六个任何”是讲给少数分裂势力听的,那么“心灵契合”则面向广大岛内民众,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和柔性色彩。中华文化“当代篇”不仅不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障碍,反而具有蔚为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两岸关系发展重要关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大会在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各方面工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新时代”这一崭新历史方位,就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树起了又一座不朽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一共有十三个部分,其中第七部分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题,较大篇幅论述文化发展;第十一部分以“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为题,专门论述两岸关系和对台政策,在新时代十四个基本方略中,对台政策、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亦占有其一。习总书记在报告中重申了一个中国原则和完成国家统一的基本立场和国家意志,同时亦强调“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和两岸关系在国家发展和统一大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着力把握精髓要义。
一、新时代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无不具有“举旗定向”的重要意义。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生活居于领导地位,它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深刻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航向。从十九大报告看,新时代中华文化和两岸关系将沿着以下方向前进。
第一,突出文化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十九大的历史贡献之一,在于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也是十九大宣示进入新时代的根本依据。社会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专业术语,通俗地说就是制约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了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抓住了关键、牵住了“牛鼻子”,再解决其他衍生性问题就会相对容易。十九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该判断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沿用了近40年。当时,大陆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准相当低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50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23.4元,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接近60%。正因如此,尽管原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在文字表述中也提到了“文化”,但客观而言更加侧重于“物质”。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截至201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准。随着物质生活水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宽泛,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而文化作为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求必然愈来愈高,分量必然愈来愈重。十九大及时改变了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尽管在文字表述中没有明确提及“文化”,但实际上相较以往更加强调了“文化”。
第二,突出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自信的作用。十八大首次提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成为引发热议的一大亮点。十九大第一次把“文化自信”写入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进一步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格外重视。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认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此后,他又多次重申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可以说,文化自信是十九大郑重提出并确立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解决的是中华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自处的问题。
有的西方国家在其“一元论”哲学基础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文化优越感,在全球化进程中不甘寂寞、踊跃主导,妄图依托薯片、影片、晶片等文化符号把它的价值观强加于人,且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面对来势汹汹的外来文化冲击,如果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难免情不自禁地自惭形秽,不由自主地削足适履,到头来自毁长城、引狼入室,被别人卖了还帮着人家数钱。十九大掷地有声地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旗帜鲜明地提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是文化自觉性和民族主体性的生动诠释,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设置了“定海神针”。
第三,突出文化对于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作用。十九大谈及两岸关系,至少有两个要点:
一是重申“六个任何”,再次强调“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表示“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为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划清了刚性底线。应当说,中国共产党对于坚持“一中”、反对“台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一以贯之、从未改变的,是坚定不移、不可撼动的,也得到了大陆民意的拥护和支持,已经上升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意志。
二是宣导“心灵契合”,同时把中华文化作为促进心灵契合的有力抓手。在报告中,“弘扬中华文化”与“促进心灵契合”是用逗号隔开的两个分句,共同组成了完整的一句话,说明两者在逻辑上具有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九大指出的“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等,虽然不是在论述两岸关系时提到的,但并不意味着与两岸关系无关。恰恰相反,它们对于发展两岸关系特别是实现心灵契合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如果说“六个任何”是讲给少数分裂势力听的,那么“心灵契合”则面向广大岛内民众,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和柔性色彩。“六个任何”与“心灵契合”,一个刚、一个柔,两条线,勾勒出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轮廓。而文化是这幅画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必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二、新时代中华文化推动两岸关系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联系日趋紧密。沿着十九大指明的方向前进,两岸关系发展、实现心灵契合的过程,与中华文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统一于实践之中。
第一,增强中华文化“当代篇”对岛内民众的感召力。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也就是说,可大致分为“传统篇”和“当代篇”两部分。过去,考虑到“两蒋”主政时期在台湾大肆推行“反共”教育,岛内民众或多或少地有某种程度上的“恐共”、“惧共”心理,为不致造成意识形态争论和对立,在两岸范围讲“中华文化”,一般特指“中华传统文化”,往往忽略甚而有意回避了中国共产党影响塑造的中华文化“当代篇”。这次全国代表大会出现了一件令人津津乐道的事情,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卢丽安以党代表身份亮相人民大会堂,从容反驳“当中共党代表就不爱台湾”的质疑,真诚表达“爱台湾也可以爱祖国大陆”等观点理念。一夜之间成为两岸舆论焦点,并引发数位台籍青年效仿、不惧台湾当局警告公开表达入党意愿,被岛内媒体称为“卢丽安现象”。该现象表明,中华文化“当代篇”不仅不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障碍,反而具有蔚为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要努力寻找恰当的方式方法,持续强化这一吸引力感召力,让岛内民众能够客观真实地瞭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为中华文化赋予的时代内容、增添的大陆特色,消除偏见、修正认知,从而增进骨肉感情、实现心灵契合。
第二,与岛内民众分享大陆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十九大指出,大陆方面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其中自然也包括文化发展机遇,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是十九大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的部署。而近些年来台湾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小到可以变身多用途螺丝刀的玩具企鹅,大到由衰败工厂车间经过“腾笼换鸟”式改造而成的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在岛内已经融入百姓生活,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据统计,岛内文创产值由2002年的4352.6亿元(新台币,下同)增长到破万亿元,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累积了大量的先进经验。2003年,台湾当局制定了“大学校院艺术与设计领域人才培养计画”,大力推动相关人才参加各种国际设计大赛,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优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岛内文化产业发展也大多建立在巧妙运用中华文化元素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相结合的途径,与十九大强调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度契合。因此,大陆方面可把分享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作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两岸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吸引岛内文化产业人才,让两岸文化产业花开并蒂、比翼齐飞。
第三,把在世界范围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两岸共同使命。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家发展条件,把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划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时间跨度是从2020到2035年,该阶段文化方面的发展目标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时间跨度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总的目标是“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被提上日程,而且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质言之,没有较强的文化软实力,就谈不上现代化强国;没有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广泛深入影响,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别提出“国际传播能力”的命题,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两岸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有义务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也有使命共同传播中华文化。
当前,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两岸要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携手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对话交流,讲清楚中华文化中包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说明白中华文化中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整合建构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播的有效机制,着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改变中华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相对被动的处境,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真正走在时代前列,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胜利实现。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2月号,总第24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