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刘国深: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理论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1-03-02 00:17:56


中国政治现状:一体两面,无序共存
 
  笔者提出的“国家球体理论”,既借鉴球体之形,也注重球体之神——维持国家领土主权圆融一体不仅是政治的必然,而且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根据政治学理论中的国家学说,组成国家的四大要素分别是领土、人民、有效的政府和主权。如果我们将国家结构比作一个“球体”,那么,国家要素就构成了“国家球体”的内在主体部分。以地球构造作譬喻,国家球体是由“国家地核”——领土、“国家地幔”——人民、“国家地表”——有效的政府三个部分组成,而“有效的政府”对内行使镇压和管理、对外行使保护和履行义务的功能就是主权。建立在领土与人民之上的政权机构(政府)则是“国家球体”的“球面”。“球面”的对内约束功能(统治权)为对内主权,对外交往功能(独立权)为对外主权。[4]

  由此观之,现代国际关系不正是由近200来个这样的“国家球体”沿着一定的轨道相互作用着的关系总和吗?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如同宇宙天体关系一样,要求各个“国家球体”内部保持稳定性,同时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行事。联合国宪章有关维护会员国领土主权完整的规定,就是保障现代国际社会和谐稳定的普适规则,这就是国际政治正常运行的轨道。依照这一规则,任何国家球体都在保持相对圆整性,否则将难以在国际政治轨道上正常运行。

  目前的“中国国家球体”之“国家地核—领土”和“国家地幔—人民”一体性是得到两岸双方所依循的最高法理(宪法)保护的,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也尊重并维护她的完整性。1949年以来,“中国国家球体”的“国家地表”事实上是由中国大陆政权(正式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台湾政权(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政府”)这两块大小殊异的“政权球面”构成。一方面,两个“政权球面”各自附著于中国国家球体中一定比例的土地和人民之上;另一方面,两个竞争中的“政权球面”虽然大小迥异,但也都是依附在整个“国家地核—-领土”和全体“国家地幔—人民”之上,因为任何一方的“宪法”都规定要维护领土的完整性,否则将难以存续。两个“政权球面”虽然功能大小悬殊,但各自都有一定的对内约束功能和对外交往功能,只不过两者之间的功能区隔是内战状态结束前过渡期的暂时现象,并没有相互认可的“宪法”稳定性的保障,这些功能随时都可能因内争激化而出现变化。“中国国家球体”这种暂时性的“双色地表”区隔共存状态之所以得以持续,是因为两岸双方都有意确保“国家球体”的内在主体部分完整性不受损害,所谓“相忍为国”是也。

  在相当长时间里,“中国国家球体”上两块大小不同的“球面”一直呈现出紧张对峙的状态,两岸双方为此都付出沉重的代价。随着时空环境的改变,两岸从对抗走向对话,争取早日结束敌对状态并达成和平协议,已经成为两岸人民的共识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两岸双方已开始出现共同面对历史真实、政治现实和法理事实的迹象,“领土主权一体”和“治权差序并存”的国家共同认知正在形成中。在这一共识基础上,双方的基础性政治互信将得以强化,两岸将更加顺利地进行“成长性互信”阶段,透过协商谈判,两岸民众将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三、新视野下的两岸政治难题解读

  笔者希望在海内外学者专家的帮助下,“国家球体理论”能进一步完善,为两岸双方提供讨论国家、两岸关系定位等问题的共同认知基础,进而增进两岸基础性互信。在这一新视野下,一些多年来困扰着两岸双方的政治难题有可能进一步找到新的解释和思考路径。双方有可能就两岸交流交往中经常遇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称谓问题达成谅解;“你是谁?我是谁?我们都是谁?”的问题有可能得到皆大欢喜的答案;双方各自不得不强调的“主权”主张有可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所谓的“统一”和“独立”问题有可能得到更加准确的定义;两岸双方在国际上的共存乃至合作的合理性有可能得到合乎逻辑的回答;两岸政治协商和谈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有可能得到新的认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