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货膨胀的角度来看,各国央行向市场注入的流动性正在推升大宗商品和资源价格,全球通货紧缩威胁已经减弱,但是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到来还为时尚早。
首先,各大央行使用的一些释放流动性的工具并不是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而只是增加基础货币。市场流动性是否增加要取决于银行能否将充裕的流动资金及低廉的资金成本贷给借款人,而银行是否增加贷款取决于借款人的信贷风险及银行自身的资本充足率等因素。在经济不景气的状态下,银行即使有钱也会惜贷。根据日本的经验,从2001年日本引入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06年退出这一政策的五年期间,银行贷款的年同比增幅持续下降,数量宽松政策并没有带来显着的银行贷款增长和货币供应量的大幅上升。
其次,货币增长加速对通胀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目前经济较为疲弱的形势下,各国央行关注的重点依然是通货紧缩,通胀只是一种中长期趋势。近期以石油为主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背后的驱动因素是金融市场的通胀预期上升,而不是实际的需求复苏。当前全球经济仍未走出衰退阶段,通货膨胀不太可能大幅上扬。只有等到经济已经稳定且复苏迹象明显、货币需求开始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各国政府才会开始考虑撤出经济刺激计划,来防止将来可能出现的通胀风险。
在刺激性经济政策“退出策略”问题上,G8成员国一致认为,目前已是准备退出策略的时候了,但未必现在就实施这些策略。
在金融海啸退潮之后,各国将会考虑如何以最佳方式退出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策略的具体方式可能包括加息、缩小或停止特殊的流动性和信贷方案、吸收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超额准备金以及道德劝说等工具。
我们担心的并不是各大央行没有足够的工具和充分的准备来对抗通货膨胀,而是他们必须面对来自国会的政治压力。如果没有及时实施退出政策,则可能失去控制通胀的最佳时机;但是如果退出政策先于经济复苏,则会扼杀经济复苏的萌芽。如何准确判断经济前景和金融市场状况,适时、适度地退出刺激性经济政策,成为未来各国政府面临的巨大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