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在台湾人的情感坐标里呈现完全不同的位置,亲美、哈日、厌中(大陆)是一种常态化的心理倾向。虽然这是一种基于偏见的情感错置,但却在台湾社会里属于一种“泛在”现象,这种情感表现是台湾人对中国大陆、日本、美国的认知(偏见)基础上的情感反应,既是基于台湾人过往的生命体验和集体记忆,同时也反映了中(大陆)美日三方围绕台湾问题长期角力的事实。它在台湾人的“态度”链条(认知—情感—行为)中处于中间环节,因此必然会在台湾与中(大陆)美日三方关系建构当中起到“规范”作用,不自觉地驱使台湾朝野时常进行与中国大陆、美国、日本的关系再梳理,明确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并再次划定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和边界,从而影响地缘政治生态的重塑;不仅如此,它也会通过一系列模仿和学习,影响台湾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重塑台湾的社会文化,甚至因此强化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毫无疑问,这种心理倾向本身就自带势能,必然在两岸互动过程中产生消极影响。
放在国际视野来观察,中美日三方对台湾的影响无与伦比,其在台湾人心目中的地位更是非同小可。1990年代以前,台湾民众“一方面是对‘中国’的认同,另一方面是美、日发达国家的美好样板”。时至今日,中美日在台湾人的情感坐标里呈现完全不同的位置,亲美、哈日、厌中(大陆)是一种常态化的情感倾向。虽然很明显这是一种基于偏见的情感错置,但却在台湾社会里属于一种“泛在”现象,这种情感表现是台湾人对中国大陆、日本、美国的认知(偏见)基础上的情感反应,既是基于台湾人过往的生命经验和集体记忆,同时也反映了中(大陆)美日三方围绕台湾问题长期角力的事实。它在台湾人的“态度”链条(认知—情感—行为)中处于中间环节,因此必然会在台湾与中(大陆)美日三方关系建构当中(比如马英九上台宣称“亲美、友日、和中”,而蔡英文则推行“亲美远陆”、“亲美抗陆”、“脱中”)起到“规范”作用,亲美哈日厌中(大陆)作为台湾较恒定的社会心理倾向便成为关系建构中这种“行为”的情感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