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初级阶段与深化政治互信
|
11月中旬,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举办的“两岸一甲子”研讨会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传媒及专家学者的关注。近20年来,在海峡两岸举办的各种有关两岸关系的研讨会每年都为数不少,但像此次研讨会这样引人注目的不多。奥秘在于此次大陆方面派出层级和规模空前的学者团队,几乎囊括大陆研究两岸关系方面的著名政军学只专家,与台湾方面相应的重量级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务实研讨。
在此之前的10月16日,台湾“国安会”智库--亚太和平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在一场研讨会中提出,台湾和大陆启动政治性对话前,必须先做到“ECFA、MOU完成签署”、岛内“达成共识”和“国际社会接受”的三项准备。此说法立即引起两岸媒体与学只的高度关注,不少岛内专家学者质疑、批评马英九政府“只要经济成长与改善就业”,拖延、搁置政治性协商,让台湾继续在内耗中坐失机遇。赵春山为此在接受中评社访问时专门作出说明,他说两岸启动政治性对话,要先做好上述三项准备工作,而不是“三个前提条件”;台湾有意愿与大陆进行政治对话,只是现在一轨进行政治对话的时机尚未成熟,不是故意在拖延。但是二轨的研究、交流早已在进行。他指出,马政府会努力实现过去选前作出的承诺,只是要看什么时间。
从宏观角度看,过去一年半两岸关系的发展进展快速,超过了以往十余年的总和。两岸之间不仅签署了9项协议,并达成多项共识;两岸大三通的全面实现,以及金融MOU的签署,为两岸民众与企业之间密切联系搭建了便捷的桥梁。两岸之间,气氛祥和,大陆官民访台之旅如过江之鲫,不绝于途,为台湾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增添了活力与动力。在政治关系上,“胡六点”的发表和台湾方面善意的回应,表明两岸关系确已步入“和平发展期”。
然而,这个过程中也不乏杂音和阻碍。近期就有达赖访台事件和高雄电影节热比娅事件;台湾岛内在野政治势力持续不断的反中反共,抵制、抗拒两岸签订ECFA协议等。这表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期”绝非一帆风顺,目前仅是步入和平发展的初级阶段。
和平发展初级阶段应该如何界定,其性质、特点与内涵为何?这些都需要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仔细讨论。我们在此仅是抛砖引玉,期望得到更多的政策、理论研究者们的回应,以更加细致地丰富、发展和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期的理论架构。
所谓初级阶段,表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还不稳定,彼此仍存猜疑,还在相互探索、适应、摸底的阶段中。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两岸结构性矛盾以及累积了60年的敌意短期内难以消除,两岸现阶段的政治互信仍然比较脆弱,尚在积累、构建的过程中。
政治互信是两岸关系的基础。目前两岸最大的政治互信是双方均认可“九二共识”,对“一个中国”有基本一致的立场。然而,何为“一中”,双方却未能达成一致。这是决定目前两岸关系处于和平发展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
从思想源头上看,双方在思维模式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台湾仍难以摆脱冷战思维,停留在冷战格局的地缘政治模式中,在政策上对大陆至今不能准确定位,视为“机遇与威胁并存”;有学者将其解读为在经济上是“机遇大于威胁”,而政治上则是“威胁大于机遇”。此外,继续依赖美国的军售与保护,将安全保障付诸外人,期望美国介入来制衡大陆,以“维持现状”。而大陆方面虽然以融合性思维作为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思维模式,但出于对台独的警惕,时时考虑防范台独复辟的可能;加上互信不足,不免小心翼翼。由此,我们不难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初级阶段复杂性与艰巨性并存的特点所在了。
要和平、要发展、要繁荣,要安定是两岸民众的共同心声,也是两岸共同利益所在。大力促进两岸经济合作,打造两岸和平发展的利益机制,实现两岸经济繁荣,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也都有助于政治互信的建立。但增进两岸政治互信,除了经济利益的推动之外,最根本的是维护和强化双方共同的政治基础,如明确台湾主权归属,即关于“一个中国”的定义与内涵。这就是台湾学者张亚中所言,两岸如何看待他们与中国的关系,有没有台独选项的可能。这个问题不解决,台湾的政治定位问题也就难以解决,两岸要开展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自然会碰到阻碍。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初级阶段的性质与特点告诉我们,发展两岸关系,建构、深化政治互信是关键。正如赵春山所说,两岸只要有互信,什么事情都可以谈。如果没有互信,明明是好话,对方也可能往不好的地方想。在目前阶段,发展两岸关系须循序渐进,先经后政,经政并行。但双方均须为解决政治难题进行准备,创造条件,增进互信,共同努力。此次两岸政军学只的高层研讨会就是这种努力的一个部分,我们希望这样的研讨会越多越好。因为经过反复的思想沟通,认清彼此的共同利益和核心利益所在,互谅互让,以中华民族的福址为最大公约数,解放思想,在和解共存中找到最佳的政治解决方案,迈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
(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