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政策分析
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应按照“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思路,紧紧围绕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新路径,努力打造新模式,建立一整套适应科学发展和体制创新的政策机制,在扩大对台开放上探索新路,深化同等待遇,落实以惠促融;在扩大利用台资上探索新路,深化经贸合作,强化以利促融;在扩大对台交流合作上探索新路,率先应通尽通,突出以通促融;在争取台湾民心上探索新路,深化交流交往,着力以情促融,全力打造“两岸共同家…
|
|
金门“闽南文化”立县的两岸融合功能分析
1992年11月金门进入地方自治阶段,在首任民选县长陈水在的两届任期内,逐渐孕育幷形成了以闽南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立县施政方略,且为继任历届县长所传承发展。把连结两岸的闽南文化作为立县主张迥异于台湾本岛90年代以来风行的社区化、本土化浪潮,体现了金门独特的生存策略。身处两岸对峙前沿半世纪之久的金门选择闽南文化作为立县之本,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闽南文化具有建构连结大陆-金门、海外-金门、台湾本岛-金门的黏合功能,是为实现金门扩大生存发展空间…
|
|
赖清德两岸认知与5·20“台独”自白
赖清德自称“务实台独工作者”,号称“台独金孙”,具有特殊的“台独”基因。他的两岸认知包括“事实台独”“和平保台”“民主台独”“亲中爱台”及“兄弟之邦”等内涵。但赖清德5·20讲话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台独”告白,是“两国论”的变种、“一边一国论”的翻版。抛售“新两国论”,宣告两岸“互不隶属”。推动“新台独正名”进程,虚构“新台湾国”“国家”要素,突出所谓“中华民国台湾的未来,由2300万人民共同决定”。炮制“民主、和平、繁荣”的“和平…
|
|
《东莞方案》:创新两岸融合发展实践的典范
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两岸共同发展、推进祖国统一与民族复兴的有效路径和必由之路。在当前两岸关系依旧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东莞方案》的出台实施,对探索和创新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推动《东莞方案》落实幷取得实效,得益于东莞具备促进两岸创新发展合作的基本条件,也面临着两岸关系发展受困、两岸供应链发展受阻、两岸产业贸易合作受限和台湾企业与民众利益受损等困难和挑战。《东莞方案》的出台实施为台胞台企分享更多大陆发展机…
|
|
心理防御机制视角下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研究
两岸交流三十多年至今,仍有部分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持“敌对意识”,把敌视、仇恨中国大陆视为所谓爱台湾、维护台湾尊严的理由。换言之,部分台湾民众试图以“仇中”作为自我防御机制把“台湾属于中国”排除在其意识之外,来压制、否认或歪曲“中国台湾”的事实。在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们主张“台湾必须割断与中国大陆的任何渊源”、坚持被“国家化”的“台湾认同”及“亲美、媚日”。究其原因,部分台湾民众的“仇中”情绪由三个主要因素使然,即倾“独”执…
|
|
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涉台贷款诈骗刑事治理
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对台融资方面先行先试,为台湾同胞提供专属的信用贷款服务,缓解了台湾同胞在大陆生活生产上的资金难题。但同时,鉴于两岸司法互助合作有所降温,有不法分子利用大陆政策的善意,实施贷款诈骗犯罪,危害金融安全,应依法予以打击。依据《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规定,大陆司法机关对于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域涉台贷款诈骗犯罪的处罚依法享有管辖权;对于涉台贷款诈骗犯罪可以依法启动普通刑事诉讼程序对“人”和“物”作出裁判;对于涉台贷款…
|
|
中华文化是两岸关系活水动力
金门海域大陆船只遭台方海巡船碰撞翻覆事件,说明了两岸亟需建立良性互动渠道。近年来两岸关系持续恶化,是民进党当局不断挑动的结果,却令台湾百姓受害。民进党上台后,大搞“去中国化”,以塑造“台湾价值”,但实际上,认同中华文化,才是塑造强大的“台湾价值”的前提,同大陆展开基于中华文化的互动交流,是打破当前两岸僵局的契机。希望刚上台的赖清德吸取教训,改弦易辙,认同中华文化,同大陆进行文化交流尝试,维护两岸和平。……
|
|
两岸企业合作发展路径方式变化与前景
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路径选择因合作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不同而有所差异。两岸企业合作创新是企业合作发展的根本出路,转型、升级、转移等方式已成为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主要选择。由于两岸企业合作是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发展变化而做出的一种应对措施,基于合作动力机制,两岸企业采取某种政策措施推进企业合作发展的目标,幷产生影响企业发展、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经济效应。……
|
|
台湾政治板块“碎片化”及对岛内政治生态影响
近年来台湾政党政治生态呈现政党支持度游移、传统政治势力分化重组、蓝绿之外第三势力崛起的新趋势,台湾政治板块中出现了“碎片化”现象。2024年台湾选举结果显示,当前台湾社会民意相比以往已出现显着变化,由此引发台湾政治结构出现重大转变的迹象,深刻冲击到传统蓝绿二元政治结构。本文将从政党主体、政治动员、价值诉求等三个维度剖析台湾政治板块“碎片化”现象,从而探寻由此引发对台湾政治结构及政党政治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台湾政治生态发展的趋势。……
|
|
从2024选举看台湾世代交替与政治变迁
2024年的台湾选举反映了民意基础的世代交替、两大党的选举优势分层固化以及票仓空间移动三个政治变迁现象。具体而言,世代交替将民主世代推向政治前台,而这将推动台湾政治文化转变以及政党体系的局部变化。选举优势分层固化促使民进党“中央化”和国民党“地方化”,进而导致科层体系内部的纵向对立。票仓空间移动意味着两大党的票仓地理分布,由传统的“南北”划分转变为“东西”布局。三种政治变迁不仅深刻影响岛内政治生态,还会增加未来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和…
|
|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法理阐释及其实践意义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国家统一问题,也是民族复兴问题。在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之间建立强关联幷通过主导性的理念建设和制度实践加以实现,成为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的基本共识。实现两岸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伦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指标。二次习马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岸同属中华民族”论及“五个共同”、“四个坚定”的框架性论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两岸关系领域的明确适用和政策引导,是“一国两…
|
|
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演变:历程、动因与影响
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对华“一个中国”政策随美国的战略需要而不断调整。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增加“一个中国”政策的构成要素和调整构成要素的排列顺序,逐步将“一个中国”政策“空心化”,为美国插手台湾问题、阻挠中国统一提供“法理支撑”。从美国“一个中国”政策之法理基础的构成元素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三公报”阶段、“三公报一法”阶段、“三公报一法六保证”阶段和“一法三公报六保证”阶段。美国将其“一个中国”政策“空心化”的行为严重破…
|
|
中美地缘科技博弈:趋势、影响与中国应策
中美在数据规则、芯片战争和AI治理三个关键战线上展开的科技战略博弈愈加白热化。美国通过投资控制、出口管制、审查机制立法等多重手段,逐渐织就一张制约中国技术进步的网,以维护其国家主权和安全。而中国则通过扩大国内发展努力和游说国际伙伴关系来减轻对西方技术的依赖,幷积极应对美国的施压。双方对于全球经济、未来科技发展“领跑权”的争夺正日益激烈。上述博弈的核心逻辑来自于技术水平对于国家力量的对比具有关键性的影响,高技术企业等非国家行为体在大…
|
|
美国推动台湾半导体产业“脱中融美”分析
中美经济竞争新形势下,鉴于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美国力图通过操弄“台湾芯片牌”加强对台湾半导体经济的影响控制,加速推动台湾半导体产业的“脱中融美”,以提升对中国大陆的经济竞争优势。综合来看,美国操弄“台湾芯片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迫压台积电为代表的先进芯片制造产能向美国转移,增强自身供应链韧性与供应链安全;其次,以“共享”“合作”为名,将台湾半导体产业纳入美国构建的“半导体供应链联盟”,打造美台半导…
|
|
台湾民心民意和社会力量演变态势与影响
台湾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在近30年的逐渐演变过程中已发生结构性翻转。这从基本面上决定了当前台湾各政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竞争力,进而注定了台湾的政治生态,也影响到台海局势以及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民进党已进入“政治正确”的“政治收获期”,具有长期执政台湾的可能性,幷凭藉岛内民意支持,藉机美国对华政策改变,勾连外部势力,奉行敌对性的两岸关系政策,日益严重地损害国家在领土、主权、安全、发展等层面的核心利益。当前的两岸对抗态势…
|
|
台方“限禁水域”的由来、性质及应对建议
2024年2月14日,台海巡人员在金门岛东部海域以“非法进入禁限水域”为由,对大陆渔船进行追赶和撞击,幷致渔船翻覆、2名渔民死亡。初步分析,本案性质为台海巡人员在执法过程存在执法不当或执法过当行为,渔民死亡事件属意外。国台办就此事件表明立场不承认台单方划定的“限制、禁止水域”,要求台方查明事实真相幷严肃处置相关责任人。本文介绍了“限禁水域”的由来以及台方划设“限禁水域”的经过,分析了“限禁水域”的性质以及围绕“限禁水域”的执法实践…
|
|
赖清德执政后台湾可能的南海政策走向与风险
2024年1月赖清德当选。民进党当局未来的南海政策备受关注。短期内,赖清德会追随蔡英文路线,南海政策可能“蔡规赖随”,但长期来看,仍有待观察。赖清德上台后,可能以“海洋思维”推动“海洋政策”,会否形成南海海疆风险挑战,值得警惕。……
|
|
闽南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路径探索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创造的优秀地域文化。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传承性等特点,是构建两岸同胞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支点。本文提出通过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延续闽南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持续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多元化、系统化和精品化,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搭建闽台两地青少年交流交往平台,提升台湾青少年文化认同等途径促进和深化两岸闽南文化交流。……
|
|
从2024选举看台湾青年世代群体画像
2024年台湾选举产生新的政治格局,台湾民众党成为讨论焦点。本文梳理出柯文哲与民众党的主要支持者群体是青年世代,幷从他们的成长环境、媒介接触、兵役经历、教育改革、人口结构、婚姻状况、医疗保障到文化记忆共八个维度进行梳理。研究揭示,台湾青年世代成长于社会急剧转型期,受多重因素塑造,形成复杂多变的群体特性。政治上,他们立场的不稳定可能加剧分裂,对社会凝聚力构成挑战;在两岸关系层面,受媒体舆论影响,他们展现出矛盾的心理状态;心理上,虽享…
|
|
台湾2024选举结果的启示与应对
台湾2024选举已经揭晓,台湾政坛重新洗牌,国民党未能翻盘,民进党继续执政,民众党异军突起,中间选民群体不断扩大,三党鼎立态势初步形成,政党政治进入更加复杂的博弈竞合时代,政党之间互相制衡、利益交换、协商调和、妥协让步将成为政治常态,“蓝消绿长”“统消独长”的政治生态没有发生逆转,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但这次选举改变不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大陆应静观其变,尊重台湾主流民意的想法和台湾人民的选择,区别对待台湾人民与台湾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