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功名漩涡中的郎朗

http://www.CRNTT.com   2012-10-25 08:10:48  


 
  艺术与商业

  偶像崇拜与古典音乐因为郎朗的居中投射而得到一次拼接,这点只须看看公开场合里那些亢奋围观他的人就可知道。在中国,郎朗的演奏会很快也变得一票难求。2007年,考虑到容量问题,像很多歌星一样,郎朗在国内的音乐会也改走体育馆路线,而不在布置得过于严肃和沉闷的音乐厅里进行。那之后,每年他会在全国10个城市巡演。但这别出心裁的一种改装,其质量与效果究竟怎么样,在流行起来的同时能否避免流俗?换一个场地是否就意味着高雅艺术的生命力更强更持久?这些都让很多业内人士争论不休。

  “这也是市场需求,很多琴童看到郎朗,受到了鼓舞,更多时候他的音乐会带有教化作用,不是从音乐的角度来开音乐会。”李宁说,“但我们也在修正,希望每年打造一场纯粹的经典音乐会。”

  偶像崇拜即意味着可供开发的市场潜力,这些年郎朗致力的事务之一就在于此。古典音乐与通俗社会的接近不可缺少商业手段一环。他今年在深圳建立了一所国际音乐学校,这是由一家财团提供的支持,而追逐他的商业品牌也蔚为壮观,每年据说会接到七八十桩商业邀请,其中不乏一些楼盘的开业典礼。这些事务父亲负责统筹,最后由郎朗自己决定,留在手里的有七八个。“要看是不是对古典音乐有促进作用。”李宁说。

  通过广覆盖的媒介,艺术家的身影被放送到各个角落,这种相互借力的路数也会被不少人指责为低格调。但他们表现得毫不为物议动摇。此种结合在国外已经显得普遍,比如知名乐团的背后往往就活跃着一批企业家的身影。他们据此认为,没有艺术不商业化的。

  “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等人活着的时候,对自己的音乐会也会做广告,也要推销自己的票。任何情况下,古典音乐都是需要商业化的,否则谁养活呢?国家又不会养你。”郎朗的赞助商刘健说道。

  然而,商业社会无时不在各取所需。热衷此道的人若定力不够,容易陷于浮躁和虚荣。朱雅芬有时也会提醒郎朗:社会上有一些诱惑,你要注意啊!她现在是郎朗深圳那所音乐学校的执行副主席,4月份郎朗回国一次,他们一块儿在深圳待了10天,虽然住一个酒店,但想和郎朗沟通一下学校建设事宜,半个小时说话时间都没有,老有人把他拽走。好不容易待在酒店里,也是满屋子的人,令朱雅芬直喊,“我的天呐。”

  “感觉有人要他做的事情太多了,说白了,国内一些人都想利用他的名人效应捞点儿好处。这个见面会,那个发布会,哪个老板有什么事儿了,哪个领导有什么事儿了。现在人家把他当成一个明星,而不是一个艺术家,这是不一样的。”

  此种情境与成名之前判若云泥。当年郎国任不顾一切辞掉工作将郎朗送往北京学习,没有收入,租住在最便宜的地区,“到哪儿都有受欺负的感觉”。出国后,每回到北京,总会勾起郎朗一种心酸。北京奥运会是个分水岭,彼时他在北京待了一个月,感受到非常友好的接纳,他与中国主流社会的关系也彻底改写,而目前所有的苛责多少算得上是位置调换之后的“磨合”。

  “我算是深知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的。”郎朗自认如此。但活得明白,知易行难。30岁的年轻人,当他被推到一个要为家国天下有所担当的舞台中央,怎样摆放功名利禄也就成了不小的考验。

  “第一次在美国演出拿到支票时很开心,但时间长了你就会觉得这并不很重要。”

  车子行进在北京的夜幕中,完成一天的工作,年轻的钢琴家此刻最是放松,仰靠在座椅上,间或翘翘二郎腿,“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有些钱以后还能保持对艺术的态度,或者对生活的态度。”

  作者:南风窗记者 章剑锋 发自北京 

  来源:南风窗 题:功名漩涡中的郎朗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