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秦晓:以改革应对新时期的调整

http://www.CRNTT.com   2012-10-25 08:07:31  


 
  秦晓:

  对于中国经济长期趋势的争议的实质,不是速度,而是一个体制问题。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改善民众的福利,而不是以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成本获取高速度。原来的速度表面上很高,实际上代价很大:第一,造成经济和社会失衡、环境恶化;第二,质量差,效益低。

  谈到中国发展速度的高低,不能回避传统增长模式的弊端。若不解决发展模式问题,那么即使维持高速度也并非好事。而实现了模式转换,速度低一点也是利好,因为质量可以替代速度。一个高质量的、可持续的6%-7%的GDP增长率显然要比一个低质量的、失衡的10%要好。

  《财经》:

  一旦将付出的代价考虑进去,原来的高速增长就不那么光彩耀目了。

  秦晓:

  如果代价太高的话,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传统增长模式赖以生存的一些基础性因素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从供给面看,人口红利的高储蓄提供的充裕、廉价资本,城镇化提供的无限、廉价的劳动力已走到拐点;从需求方面看,2008年爆发的金融海啸使全球经济从“黄金的十年”跌入“衰退的十年”,全球“再平衡”,包括政府的“国际收支平衡”,银行、企业、家庭的“去杠杆化”,都对外部需求形成制约。因此,中国原有的以投资、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

  在逐步失去外部因素支持的同时,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内生问题也到了难以承载的程度。这主要表现为:第一,速度高但质量低,规模大但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城乡、地区、贫富之间收入之间差距拉大。第二,社会公平、公正缺失,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垄断、价格管制、国企与民企的不同待遇扭曲了市场的价格体系、导致资源错配、造成不公平竞争,同时也形成了特殊的利益集团,设租、寻租和腐败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财经》:

  尽管中央政府一再重申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改变。随着最近各省政府公布的未来计划投资总额预计超过20万亿人民币,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可能得到强化。

  秦晓:

  这是政府主导体制的必然结果。这种体制有一种内在动力,在理念上也有吸引力,另外也与激励机制有关。

  市场机制首先是价格问题,其次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如果价格对了,企业会理性地判断该不该投资。但现在价格改革并没有完成,要素价格市场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资本稀缺,劳动力是丰富的,所以要素价格和税收体制都应倾向于资本,而不倾向于劳动力;倾向于重化工业,而不倾向于服务业。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这种体制的问题就显现出来,如投资过热、消费不足、就业压力、收入分配不均等。

  《财经》:

  原来导致要素价格扭曲的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即使说以前那种类似“东亚模式”的做法有其合理性,现在也已经难以为继,应该改变了。

  秦晓

  “东亚模式”的特征主要是政府主导,通过税收、货币价格的管制发展有前景的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东亚模式”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内生的问题:一是扭曲价格导致资源错配;二是政府主导产生官商勾结,最为严重的是形成了权力和资本结合的特殊利益集团。1998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宣告了“东亚模式”的终结,东亚国家先后实现了转型。而在中国,这仍是一个有待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