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智库:台湾社会的脉动与国民党的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20-05-17 00:02:48  


 
  二、台湾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生态质变的主要原因

  台湾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生态质变是由诸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形成的。这里以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为例。当前,台湾民众普遍偏向维持现状,不愿统一,倾向独立,特别是国家认同疏离及年轻世代“天然独”,既有客观层面的因素,也有主观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但主要的根源性问题在于近20年来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湾绿营势力刻意运用台湾内部的基于“一边一国”或“一中一台”定位并运作的政治体系、教育体系与舆论体系,不断形塑“仇中”、“恐中”、“反中”、“台独”意识形态的结果。所谓“天然独”实则是“人造独”。

  一是“二战”以来国际社会总体上处于长期的和平发展时期,即便国小力弱但安全问题并不明显,于是自由主义广泛盛行,一些地区的民众在内心深处更偏好于追求“独立”。这种偏好类似癌症肿瘤基因,但未必一定形成癌症肿瘤。种子未必会发芽。

  二是1895年台湾被日本殖民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并疏于交流往来,加之两岸当局为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在教育与宣传方面长期丑化对方,使得两岸民众缺乏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观念。这些因素只是类似“温床”,为“台独”意识的产生提供可能性,但没有必然性。例如在“两蒋”执政时期,海峡两岸制度不同,道路不同,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交流,甚至炮火相向,但基本上没有“国家认同”与“台独”意识问题。事实上,当时的国民党当局仍然基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定位并运作其政治体系、教育体系与舆论体系,有效地抑制了“台独”意识的发展。

  三是台湾绿营政客、政党、当局刻意运用基于“一边一国”或“一中一台”定位并运作的政治体系、教育体系与舆论体系,长期进行“仇中”、“恐中”、“反中”、“台独”意识形态的负面宣导。这使得台湾社会的意识形态随着人口的新陈代谢在长期的量变过程中走向质变,也使得大陆推行合作交流、和平发展的动机与行动一再被污名化,基本上冲销了两岸交流的作用。众所周知,从李登辉当政后期提出“两国论”到陈水扁当政期间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种种行为(特别是教育与舆论宣传中的“文化台独”)所影响的台湾青少年,现在已经长大成人,成为了民意调查受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粗略估算,台湾每年出生率约1%、死亡率约0.7%。这意味着自“两国论”推行至今20多年来,每年约增加18万人口偏向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估计新增人口中约80%偏向“两岸两国”或“一中一台”立场);与此同时,偏向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人口每年约减少13万人(估计死亡人口中约80%偏向“两岸一国”立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