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观察:“丙申夏香港共识”诞生始末

http://www.CRNTT.com   2016-08-25 00:28:44  


 
  “几年来,房价越来越贵,公屋轮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青年的工资也没有增长,还在退步,青年怎么可以满意呢?”陈志豪补充,政府推出的政策令青年人“无感”,这才是问题的要害。“举个例子,他们面对大的高铁工程,并不是反对这些工程,他们觉得你在没有照顾自己的需求的前提下就跑去做这些工程”,李浩然分享了他亲身访谈香港青年的感受。此外,洪锦铉接续之前谈到的青年参政,也发现了普通青年参与不足的问题:“现在并不是没有这个(青年参与政府觉决策)架构,而是这些人都是富二代,我们从下打拼上来的平民百姓的空间就小了”,他说。

  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与会嘉宾们发现,处于香港社会上层的青年精英群体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仍然居于领先地位,但学历与就业不匹配的问题主要出在中下阶层出身的年轻人。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再加上香港独特的产业结构,大量本地年轻人涌入金融和地产行业,一方面加剧了同龄人的竞争,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人才结构与就业需求倒挂的问题。因此,如何推动香港中下层青年向上流动,成为论坛与会者的新焦点。

  不过,李浩然对港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不乐观,他认为香港政府再分配的能力比较弱,调控能力有限。而袁弥昌则指出,关于“大政府”和“小政府”的意识形态之争已持续多年,并没有争出什么结果,“香港要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过渡到福利性强一点的资本主义,这是没有选择的”,他表示。

  看世界后再回头看自己 香港青年并不差

  李浩然注意到“创业热”在香港面临的水土不服的问题。他指出,香港虽号称有41个孵化器,但一方面科研成果无法在香港本地量化生产,只能在深圳做,另一方面,创业创新的科研没有完整资金链的支持。此外,他认为香港高等教育的传统优势是基础理论,如果以牺牲学术为代价来一边倒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存在不小风险。他建议,香港的高校可以与国外大学展开联合培养,充实年轻人的海外生活学习经历,这一点目前做的太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