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耿春亚语中评:何为香港最大的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8-07-01 00:07:37  


    
         香港科研优势明显 产业化仍待突破

  以创新科技驱动发展,是国家以至全球发展的新趋势。日前习主席指出要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引发全港热议,耿春亚就此指出,香港在创新及科技发展方面确实优势明显:

  首先,学术水准高。“香港RESEARCH做的非常好,十几年前我读书那会儿水准就相当高,当年国内发篇《Nature》了不得的时候,香港就已经可以发很多篇。”

  其次,香港不缺钱。“香港是一个钱很多的地方,是一个地方资源汇聚的地方。”

  既有优点,问题却也不少。耿春亚结合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创业经历指出,香港科研水准高,但问题在于科研跟产业分离。“科研学术”是阳春白雪,跟“产业落地”完全不同。香港发展科研本身有优势,但是发展产业没有优势。

  科研有政府经费拨款,属财政在养。“目前看来,从学者到学生到整个平台的质素,都非常好,出了不少成果,相信如果中央‘科研资金过河’,他们会做得更好。”

   “但产业需要市场化,如果教授都能帮企业家把生意做好,那教授也不用做教授了。然而市场化的部分在香港做的不算好。”耿春亚进一步解释,在香港,很多科技应用都是直接购买国外,本地工业升级转型乏力,上升空间小,加之不断寻求廉价的产业转移,香港不应用新科研技术已成为常态;加之社会风气僵化守旧,本地人对于新的科研产品认识接受度很低。


         科创产业在香港备受冷落

  说起高科技,港人喜欢跟一句“Hi Tech , 揩嘢,Low Tech 捞嘢”,不愿积极投资科技发展。从董建华时代的中药港到曾荫权时代把科技踢出三司十二局再到此前泛民拉布创科局三度难产可见一斑。耿春亚强调,“其实对香港来说,产业发展是最关键核心动力;产业发展的核心又是人才问题。涉及到,做产业的人有没有投资创新科技的意识?又有没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去做这件事情?”

  耿春亚提到了建立手机萤幕王、,跻身香港十大富豪榜的杨建文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到创建伯恩光学厂,从制造简单的手表玻璃镜片,到持续投资研发和不断产业升级实现手机玻璃面板高新技术的故事。他感叹,年轻人将来就业还是得靠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大量基层就业影响范围广的新兴科技产业,如果继续封闭,年轻人将来的成长空间真的会很惨。

  “年轻人不能再去做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零售业服务业,因为那些产业收入到达了一定标准就到头了,标准太高只会容易产生衰退。”他作解释。

  另一方面,香港不缺钱,资金优势,国际化优势,自由度优势明显。以内地受限的医药创新产业为例,香港本可以凭藉医疗高级设备进口的优势,自由发挥空间大。但耿春亚指出,香港由于人才资源匮乏,缺少高质素的创新产业的人才,导致医药企业在成长期阶段遭遇产业瓶颈,后劲不足,无法成熟。“所以核心在人才。比较而言,倒是大陆依靠充足的人才慢慢发展得很好。”他说。

         香港未来可能打造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吗?

  耿春亚坚信,未来一定有人有机会去做到。但是到底是谁在什么环境跟机会之下能够做到没有人现在能说清楚。

  有人说,香港一直依赖地产金融为支柱是产业多元化的阻碍,耿春亚却认为,地产金融就好比国内的BAT,很多人觉得他们大到无法摧残,但说不定十年之后就有人把他们打趴下。

  “也许有一天有人能够成为香港的科技英雄,就这样带动了香港的全民意识。”“杭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为有了阿里巴巴,杭州整个创新产业和科技生态完全改变。想当年马云开始阿里巴巴在杭州的创业时,互联网产业主要集聚北京上海,杭州什么都没有,那个时候没有人想到可以在杭州做,但就是因为马云的出现和带动,形成了整个产业链。”

  也许香港未来有一天也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耿春亚认为,现在产业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香港的地产跟金融正在走向下坡。“随着国内开放程度加深,特别是国内金融市场的放开,香港的优势逐渐减弱。最明显的也会看到有很多中资金融机构的收入慢慢渐高于外资,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外资金融机构跳槽到中资金融机构,再跳槽回北京,变化见微知着。”

  “再说地产,本地还有多少地可以做?现在香港地产公司最大的资产都在内地,香港已经没有空间,没有新的土地去做开发,最后都只做地产管理,从遭遇瓶颈再到发现瓶盖……靠炒卖发展的高速期已经过去。”

  以上,耿春亚总结道,“这些都是为什么香港必须要寻找新动力的原因,但新动力到底从哪里出来,谁也说不好,也许香港,突然发展出一个非常厉害的生物或者科技公司,带动了社会进步。”

  他相信会有这种可能性,且坚信。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