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经济角度解读温总理答记者问

http://www.CRNTT.com   2012-03-15 08:54:25  


财经评论员 叶檀(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3月15日讯/此间每日经济新闻今天登载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的文章“从经济角度解读温总理答记者问”,文章说,从经济角度解读温总理答记者问的内容,可以从技术上得出比较明确的结论;从技术出发,可以了解未来的预期目标。详论如下:

  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什么?取决于社会的共识,人民的觉醒,社会与市场的内生力量,每个人维护自我合法权利的努力,以及法律所能给予的公平博弈空间。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之后的记者会上表示,“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中国这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历史观在执政领域的显示,是年鉴学派整体历史分析的精华所在。当执政理念不被理解,执政者会出现“独立的人格不为人们所理解”的痛苦,对社会的忧虑来源于共识无法达成,利益团体往往假道义而行,达成改革目标的技术手段往往被扭曲。

  1898年,史称“戊戌变法”的维新力量,在年轻的光绪皇帝带领下,以康有为等学者、中下层官员、部分市场人士为主体,艰难前行。这是一场注定不会成功的维新运动,维新者集聚了太多的反对力量:因为科举而失去前途的读书人反对,希望搭上维新之船的李鸿章等大员被康有为等人傲慢地拒绝,列强将中国视作肥羊,农村动辄饥荒,绝大多数民众目不识丁。当时的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与中世纪毫无区别,铁路被视为毁坏风水的象征,因被认为是毁坏传统纲常的利器遭到唾弃。谭嗣同的鲜血没有达成民众的共识,反而成为极端派的食粮。

  一百多年后,在现代工业化路上艰难跋涉的中国,出现了强有力的改革支持者,文盲率大幅下降,城镇化率进程过半,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的过程当中,资本与货币市场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后失而复得,各经济主体在尽一切力量维护自身的权益。

  情况截然不同。当然,从历史的细节、经济的细部看,我们能看到一切行政的阴影,看到计划色彩的影子,在工业化起步后存在中等收入陷阱。一百年前,中国的难题是能否跳出赤贫陷阱;一百年后的中国,难题是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从经济角度解读温总理答记者问的内容,可以从技术上得出比较明确的结论;从技术出发,可以了解未来的预期目标。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