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 
中评论坛:如何重塑台海与两岸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24-09-10 00:00:53  


陈星
 
  陈星:“主流民意陷阱”与台湾政治的未来

  赖清德以四成民意支持当选,但上台后却并未向“多数民意”展现善意,反而利用执政优势对非绿阵营展开猛烈攻击。这无疑是对“民意神圣性”的巨大讽刺,同时也暴露出民进党的基本认知:民意不过是权力扩张的工具,可以引导与塑造。从实际的政治操作来看,民进党当局在巩固“基本盘”支持的前提下,并不在意所谓“主流民意”的看法,甚至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瓦解“主流民意”。这种认知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台湾政党争取民意的动能减弱,但引导与塑造民意的动力增加,“争取民意支持”于是演变成为比拼引导与塑造民意成效的技术性问题。由此看来,“主流民意”已经成为一个政治陷阱,政党如果不能有效引导与塑造民意,所谓的“争取主流民意支持”往往是镜花水月。

  我们讨论台湾民意问题首先需要明瞭“民意”所指为何。一般来说,现在讨论的“民意”主要指涉以选举投票为外在形式的民众观点表达,这种民意对应英文中的“opinion”,即社会大众的“观点”,或者直接就是指“舆论”。这种意义上的“民意”概念隐含着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民意”并不是自主性的存在,而是经过政治动员之后的选民观点富集与呈现。从常识来说,人的观点具有易变性与多面性特征,因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所谓“民意如流水”的情形。然而台湾社会存在的所谓“铁票”现象则又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明选民的观点可以稳定下来并形成稳固的支持。台湾政治动员的核心就在于创造并加强政党或者政治人物与选民之间的稳定联系,转化成政治支持并固定下来,台湾所谓“主流民意”在这个意义上说就是看谁能够组织起大范围的民众支持并呈现出来。

  因此台湾民意变化与流动实质上反映的是不同政治力量动员民众并形成稳定政治支持的效果差异,动员效果较好的政治力量被等同于得到更多“民意”支持。因此台湾民意结构中仇恨与对立议题大行其道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这类议题对于民意动员的效果更好。民进党长期以来就是以这类议题作为民意动员的主要方式,以仇恨、怨忿、区隔性的议题取代理性辩论作为民意引导与塑造的主打议题,将围绕这些对立性议题的动员作为民意引导与塑造的主要手段。从上述意义上说,民意很难是理性的,其根源在于民意引导者利用仇恨与对立观念固化并加强了台湾社会的对立性行为取向,台湾社会理性思考与行为的空间被大幅压缩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