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如何应对中国经济步入系统性低免疫周期

http://www.CRNTT.com   2014-03-25 09:30:08  


 
  现在回过头来看,中国在人均收入水平尚处于中下等阶段时就过早地进入资本深化过程,没能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来更加有效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致在技术进步与技术应用方面进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资本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导致全要素生产率(TEP)在1995年以后就处于低增长期。尽管从人力资源供给的角度来看,最乐观的估计是未来15年,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仍会每年向工业部门转移600万至700万的产业工人,但根据人口经济学家的预测,人口红利的转变节点将会在2015年出现,未来20年,中国的老龄化现象将变得非常严重。另一方面,在经济向人均3000美元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政府在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同时,未能及时实现增长动力的切换。结果,尽管成绩毋庸置疑,但宏观经济风险不断累积以及经济内外失衡持续加剧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偏好投资和出口而消费受到严重抑制的增长模式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的负担。中国也许能在5年内将经济规模做大到与美国比肩的水平。但业已出现的部分领域突出问题,却使我们不能不格外警惕可能遭遇的诸多风险。若继续放任在制造业基础不很巩固且金融体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就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风险极大的房地产领域,继续放任地方政府饮鸩止渴式的增长逻辑,不切实加大金融风险管控(包括对以往是监管灰色地带的影子银行的风险管控),则不仅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型,亦很难承受得起一场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的冲击。

  再换个角度看,今日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面临的系统性经济与金融风险,也为富有担当感的新一届政府提供了解决深层次问题的难得机会。从经济发展的机理来看,处于“U”型经济周期的中国经济,在底部停留的时间取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程度以及内生性技术进步的动力转换速度。唯有当有效经济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常态,且基于这种增长路径的财富积累能有序转化为民生福利,即“物价不涨工资涨”,“底线安全有保障”,中国经济才有望在提高系统性免疫力的同时,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文章指出,纲举才能目张,决策层唯有以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为参照系,以时不我待的决心全面推进系统性改革,不能再贻误时机,加快经济战略转型,才能真正突破中长期发展瓶颈。

  因此,既然全面改革的核心方向是市场化,那就应坚持更加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政府放权、国企放弃垄断、市场准入放开、银行信贷取消歧视、取消各种投资限制、取消重要商品的进口配额等,政府应全力扩大竞争性投资领域,让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在提高投资效率的同时也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