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从四方面化解中国投融资体制八大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3-04-13 11:09:53  


 
  第五,投融资模式的选择问题。

  在中长期投融资领域,政府行政主导会带来许多弊端,而完全要依靠市场主体自发投资,也难以保障许多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的重大投资项目。在中国多年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中,核心思路是从财政主导转向金融主导,但其中的问题,一是政府作为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矛盾没有解决,二是忽视了金融主导下的政策性投融资体制建设。尤其是随着前些年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转向商业化,使得中长期投融资机制也可能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客观来看,在财政直接投资、市场金融性投资两种模式之外,考虑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型经济体,且城镇化尚未完成,还必须要有对中长期政策性金融的投融资模式的系统构建。

  第六,缺乏适合中长期投融资特点的制度和管理机制。

  一方面,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基本法律,主要依据各部委发布的行政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对政府的公共投资职责定位也不清楚。另一方面,针对政府通过平台企业进行的投资,还缺乏依据其特点而构建的风险评价、控制、监管准则,也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后评价机制,更没有把政府的投资职责,与对投资的监管职责彻底区分开来。所有这些制度环境的缺失,加剧了中长期投资中存在的资金浪费、项目低效和重复建设现象。

  第七,投资效率和效益欠佳,投资率过高。

  虽然高投资支撑了中国经济高增长,而且投资拉动在未来仍具有合理性,但是也出现了“过犹不及”。例如,2003年以来,中国的投资率连续八年超过40%,2011年中国投资率达48%,为有史以来最高,最终消费率是47%,为有史以来最低,第一次出现投资率超过最终消费率的情况,其中必然蕴含着结构失衡问题。此外,无论在城镇化建设还是工业投资中,效率和效益不佳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在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政绩项目”、“面子项目”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第八,投资受宏观调控影响过大。

  一方面,在投资扩张的内生机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宏观调控的大起大落,进一步导致了经济景气期间的投资过剩,与经济低谷期间的投资受损,无法形成可持续的中长期投融资理念与机制。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产业振兴、产业刺激政策虽然不可缺少,但是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缺乏缜密论证,更多依靠行政思维来完成,由此导致中长期投资的结构性、集中性风险增大。例如,在许多战略新兴产业中,“大干快上”的盲目投资已经造成恶劣后果,包括物联网、LED项目、光伏产业等,都出现了产能过剩。这里就需要注意产业政策的适度问题,“引导”和“刺激”不应使投资严重偏离市场选择。

  完善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需要新思路

  文章指出,对于完善投融资体制来说,要紧紧围绕现有体制存在的问题,重点从如下四条路径来推进改革。

  第一,环境保障:明确公共投资与非公共投资职责,建设市场化的投资管理与约束机制。

  作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出发点,首先需要重新审视政府的投资职能定位。随着将来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由规模扩张变得更加重视质量,预计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也在变窄,同时政府投资的效率也在降低。

  未来应该一方面逐渐减少政府的直接和间接投融资行为,另一方面推动相关领域进一步向民间资本放开,以市场力量来解决政府投融资难题,从而自源头上减少政府投资责任带来的负债冲动。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共投资、准公共投资、非公共投资项目的不同特点,构建不同的投资管理、市场监管、风险防范与责任分担机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