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邓聿文:谁摧毁了中国股市

http://www.CRNTT.com   2012-12-07 09:41:24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三方面。一是时机不好,今年是换届年;二是监管者不懂得权衡变通,死抗着市场原教旨的思维不放;三是制度失误,尤其是创业板和股指期货两个制度的推出。

  先说第一个。许多散户天真地以为,今年十八大召开,政府为了给十八大献礼,会有一个维稳行情,至少是不让股市跌得太难看。这是那些套得很深的散户想当然的想法。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官员们都在忙着十八大,忙着自己的仕途,哪个政府部门、哪位政府官员还会关注股市?!反正在股市上的,都是有几个闲钱的,穷人不炒股——姑且认为说得对,再怎么跌也不影响他们的基本生计。这里要克服一个认识误区,以为证监会是股市的监管部门,股市的发展就涉及到它一家。实际不是,证监会虽是管理部门,但由于它权力小,对股市能够发挥的影响其实有限。为什么很多约束股市既得利益者、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措施出不了台?不是证监会不愿推,是其他政府部门包括官商企业反对。在这一点上,证监会也是有心无力。而这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对股市持上述看法,也很正常,股市是个雷区,又不能给他们带来仕途的高升,为什么要管股市?

  监管者有没有问题?当然有,它的问题就是不懂权衡,不知道在非常时期应采取非常之举措,比如,应公开宣布暂停新股发行。证监会虽然在这段时期也这样做,但由于怕被扣上救市的帽子,就只做不说。然而,只做不说与既做又说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当前这个信心非常低迷的时期,公开宣布暂停新股发行,实际是在回应广大股民的要求,对市场信心的刺激不言而喻。中国股市不缺资金,缺的是信心的极度丧失。监管者之所以讳言救市,跟其信奉的市场原教旨思维有关,总以为弱市更该推进市场化,如果一救市,似乎市场化的成果就前功尽弃。这是把救市与市场化对立起来的表现。市场化应该是就方向、整体和长远而言,它并不表示在某个特殊阶段,为了稳定市场,采取一些非市场化的甚至管制手段,这并不违背市场化的大方向。当然,监管部门不救市,很大程度上也与它没有单独救市的力量有关。

  我的理解,如果讲监管部门有责的话,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股市下跌的第三个因素是制度缺陷。但我说的制度因素不是指老鼠仓之类的内幕交易、发行制度的“三高”等问题。诚然,这些问题非常严重,在弱市时,对股市的影响也很大,但这些问题从股市一生下来就存在,不只是今天才有。客观地说,由于之前“郭树清新政”的很多措施都指向这些方面,在程度上比过去还是有所减轻。我讲的制度缺陷主要指股指期货尤其是创业板制度。对于股指期货,我不了解,但是,理论而言,有了这个东西,人们炒股就不需要上涨才能赚钱,下跌也可以,换言之,股指期货的建立给市场——主要是各类基金——一个通过做空而赚钱的机会。所以,基金们不需像过去一样卖力地推动股市上涨。实际来看,尽管没有确切的数据来证明股指期货和股市下跌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可有个现象给了人们有趣的想像:中国股市这轮的下跌,恰恰是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因此,股指期货即使不是股市下跌的罪魁祸首,也是一个助推因素。

  相较股指期货,创业板的推出更是一个失败的制度创新。创业板出台的初衷是要学美国的纳斯达克,为那些处于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一个融资和做大的平台。可所谓“北橘南枳”,这样一项制度引入中国就发生了变异。短短三年时间,中国的创业板就有300多家公司上市,不管什么企业,都打着高科技公司的旗号,还有几百家公司等着IPO。规模扩张自然会导致鱼龙混杂,上市条件的放松(本来它就比主板市场上市的条件要低),从媒体披露的部分信息和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来推断,很多企业都是通过造假上市的。这从它们上市后业绩马上变脸有可反映出来。所以,中国的创业板除了满足一个融资需求外,并未起到价格发现的功能,它的最大“功绩”就是制造了700多位亿万富豪,但代价是把广大股民给坑了。

  由此来看,政府不真正重视股市,相关的制度缺陷不去修补,指望市场的自我力量,中国股市是难有起色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