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是否已进入“高通胀”时代

http://www.CRNTT.com   2011-09-02 08:05:17  


  中评社北京9月2日讯/最近关于中国是否已进入“高通胀”时代的讨论成为热点,多数人认为中国确实已步入“高通胀”时代。中国经济时报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范建军文章表示,对于这样的判断,并不能完全认同。如果用“中国已进入结构性通胀时代”来表述中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物价走势似乎更为准确。

  文章称,通货膨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现象。人们通常是通过观察某一价格指数的变动来判断经济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这个价格指数可以是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可以是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当然,最理想的是GDP缩减指数。无论选择哪一类指数,它都代表某一特定商品篮子的平均价格水平。

  尽管通货膨胀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但从结果来看,全世界的通货膨胀无非两类:一类是全面性通胀,一类是结构性通胀。发达经济体发生的通胀,通常是全面性通胀;而新兴经济体或发展中国家发生的通胀,则通常兼具全面性通胀和结构性通胀的特征,而且结构性通胀特征似乎表现得更为明显。

  对于全面性通胀,又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可能是因总需求过度膨胀或者说货币发行过量而引起的物价全面上涨;另一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潜在总供给能力明显下降而引起的物价全面上涨。如果全面性通胀是由名义总需求过度膨胀引起,或者说是由货币的过度发行引起,就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货币。央行的货币政策干的就是这个工作。

  在中国,通常用广义货币M2代表名义总需求。而M2有两大增长源,一是银行贷款,二是外汇占款。其中银行贷款大致占60%—70%,外汇占款大致占30%—40%。由于银行贷款占比较大,因此人民银行通常用压贷款的办法来抑制货币的过度扩张,而对占比30%—40%的外汇占款却不闻不问。这种管理总需求的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是:虽然名义总需求能得到一定抑制,但同时也会伤及总供给。因为贷款的减少必然带来用以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减少,投资减少则意味着未来商品潜在总供给能力的下降,两者对冲的结果可能使治理通胀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外汇占款占比较大的国家来说,如果物价上涨是由名义总需求过度膨胀引起,则应把抑制名义总需求的政策重点放在控制外汇占款过快增长上,而不能一味去压贷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