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我和“三家村”

http://www.CRNTT.com   2010-12-20 13:44:35  


 
  受康生的指使,关锋跑到邓拓办公室,对邓拓施加压力说:向阳生的文章没有谈及政治,实际上是为吴晗开脱。特别是你,同他一起写过文章,这样做不恰当。吴晗讲继承忠孝等不是抽象的,有其具体内容,讲孝是骂我们的。关锋接着提出,劳动人民的道德可以继承,却又非两面性等等一些意见。

  邓拓对关锋的答覆是:《北京日报》不是我管的,范瑾和书记处同志要我写向阳生这篇文章,我就写了。原来曾想在文章中做些检查。邓拓还对关锋特别声明:这件事彭真没有管。对于关锋的指责,邓拓说:我不是没有谈到政治问题,文章末尾还是谈了。

  后来邓拓告诉我,关锋那天还对他说了不少吹捧的好话。在暴风雨来临的前夕,康生一伙的用意何在?

  1966年2、3月间,毛泽东同意了彭真主持制定的《二月提纲》。但也批准了江青一伙搞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这个《纪要》炮制出的“文艺黑线专政”论,把矛头对准了整个中国文化思想界。显然,当时真正代表毛泽东意图的,是《纪要》。1966年3月18日至30日,毛泽东在杭州同康生、江青等人的谈话中,揭了彭真和北京市委的盖子,定《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性质。4月中旬,彭真在政治局开始受到批判攻击,《二月提纲》遭到否决的命运,北京市委只好以不断检查的方式,来摆脱益发困难的处境。

  1966年4月6日至4月11日,在刘仁、万里、郑天翔“三人领导小组”和李琪、宋硕、范瑾、张文松组成的“四人办公室”的主持下,《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前线》、北京出版社、高教局、教育局、文化局等单位,在市委交际处对邓拓进行一定范围的批判。这次批判,主要是对邓拓提出问题,但结论是“邓拓是拥护三面红旗的,在顶单干风、自由市场等方面同书记处是一致的。”“邓拓除《三家村札记》外,其他文章都是正确的”。

  这样的举动显然过不了关。北京市委的党报党刊迫不得已地自己出来组织批判。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以3个版的篇幅,在《关于“三家村”和〈燕山夜话〉的批判》标题下,发表了一批材料,并刊发了《前线》、《北京日报》的编者按。但是时隔不久,《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在5月8日发表了高炬、何明的文章:《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开火》、《擦亮眼睛、辨别真假》,《北日报》的4.16按语被认为是对“三家村”的“假批判、真包庇”受到了批评。紧接着《五.一六通知》发表,揪出了所谓“彭、罗、陆、杨反党集团”。北京市委被改组。从“三家村”身上点引的“文化大革命”的厉火开始蔓延全国。

  1966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5.16”通知,向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全面开火,批判“彭真、陆定一、罗瑞卿、杨尚昆反党集团”。“四人帮”的文痞们又发表了诬陷邓拓为叛徒的文章,5月18日,邓拓又以死抗争,结束了他年仅54岁的生命,正如他:“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表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宁折不弯的铁骨铮铮。之后,北京市委被改组,吴晗、廖沫沙继续被批斗、关押,吴晗在狱中被迫害致死,家破人亡。

链接:我记忆中的吴晗与“三家村” 
 
  在吴晗诞辰100周年、逝世40周年的今天,回看吴晗和“三家村”这段历史,其中有许多历史教训值得重视。

   李筠 口述 苏峰 整理

  吴晗是《前线》的老作者。在1961年“三家村”成立之前,他就在《前线》上发表过文章。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他曾为《前线》写过《古为今用》的论文,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虽然在各种场合见过吴晗,但真正的接触源于“三家村”。
 1961年3月19日,邓拓应《北京晚报》邀请,在其《五色土》副刊上开了《燕山夜话》的专栏。《燕山夜话》出刊后,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我们编辑部的同志也都觉得很好,认为邓拓是《前线》的主编,应给《前线》写文章。于是直截了当向他提出,应在《前线》上开个专栏。邓拓开始没答应,后来经不住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磨他,他说:“同时开两个专栏,恐怕有困难。这样吧,我找些人一块写,行不行?”就这样,吴晗、邓拓、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就被《前线》编辑部的同志们拉上马了。
 
  1961年6月20日左右,《前线》编辑部约吴晗、邓拓、廖沫沙三位写稿,在四川饭店吃了一顿饭。当天在场的除了这三位,还有编辑部主任萧远烈和我。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吴晗。他们三个人是老朋友了,没什么客套,一进屋就坐下聊起来,气氛非常轻松、愉快。看得出来,他是一个善于交朋友的人,是一个很爽快、坦诚、豪迈的人。他说,我有稿费就请朋友吃饭,都请客喽。聊了一会,他们从沙发坐到圆桌前。邓拓是主人,首先简单说了编辑部的意思,“咱们三个人合开一个杂文专栏,就叫三家村吧”。这样就起了“三家村札记”这个俏皮的名字,邓拓还特别提到,“札”字最好用繁体的“札”字。谈到署名问题时,邓拓提出效仿马铁丁等合作的办法,每人取一个字。邓拓对吴晗说,头一篇你写吧。于是吴晗取吴字,邓拓的笔名是马南邨,取南字,廖沫沙取沙字,合称吴南沙。最后谈到文章的写法,文章不要太长,以《前线》一个页码为准,千字文,题目自选,各按专长随便写。每期上一篇,轮流写。当时排的交稿顺序是吴晗、廖沫沙、邓拓。邓拓最后还指定我为《三家村札记》的稿件联系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相关新闻: